前几天去艺术馆的时候意外发现他们的新品牌形象居然还有多语翻译。
他们 slogan 的原文是 Here All Belong,这个口号给人第一印象就非常包容开放。看设计公司的宣传稿,说波士顿艺术馆全美顶级、古典建筑,要打破这种高冷感,不但要靠内涵的展览编排,外在的包装也要带起这种感觉。但其实更遗憾的一个因素是,波士顿有一些很不包容的传统,至少在几十年前,歧视还是横行的,而艺术馆前几年也曾经出过一些很奇怪的会员歧视初中生团体的事件。要改变这个名声,可能是得靠更刻意地去表现。
我初次看到他们新品牌字体的首字母夸张的装饰线,以及售票处屏幕字幕滚动的元素(不好意思让我想起了湖南卫视,当然他们应该都不是原创的),脑子里回响的是尖锐文化评论里的悲哀语气说「古典艺术被当代流行文化裹胁」的感觉。主要有一种嗯这些设计元素都很抢眼,但跟你馆子的身份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意义的不理解。
前几天再看,好像就习惯了——你爱跳就跳吧,反正这些动画并不会出现在古典展厅,作品注解的标签也还是会用比较稳的字体。字幕切换滚动的动画在线下的大屏幕看还挺震撼的其实,尤其是知道那些屏幕在改形象前就很平凡地在那里这个前提。
他们其实还是有一个延续的设计元素的。原来的红色主色被保留进了右箭头 ▶︎。本来我也没有多想,直到在馆子里的角落看到了一些老的标识带了一个同样红色的对话框图案。人家也一直是想放下身子的吧,但可能相比于对话,前进的感觉跟这个时代更切题。
说回这个惊到我了的多语翻译,是放在访客中心的一角墙纸,下面的柜子有几十张折叠凳。
在讨论语文之前我们先注意一下设计选择好了。其实馆里绝大部分的中文展览跟注解都使用了繁体,不过除了标点的选择对头,排版也是一言难尽。不知道为什么到这里就变成现代简体了。而且更有趣的是这版上的中日文用的都是思源黑体的粗体版,跟非粗体版比还是挺酷的,并没认出来(2023 年 3 月更新:后来我才发现网络的各个角落都在用这个,突然就觉得没那么酷了 :/ )。设计其实很懂。
我能复原出来的非英语翻译有这些(还参考了这张照片):
- 诚迎四海宾朋
- ここは、誰もが歓迎される場所
- Aquí todos son parte
- Aqui, onde todos pertencem
- Isit la Tout Moun Labyenveni
- Tout le monde est bienvenu ici
非汉语的每一个翻译不管怎么样都带了每个人、所有人的本意。尤其是冗长的日语直译,跟汉语的简洁六字就非常冲突。
再去看这个汉语翻译,每一个字都跟原意有差别。诚迎对 belong,欢迎可能并不等于归属(虽然其它有些语言的翻译的确用了欢迎)。四海对 all,用地域来理解所有,算及格,但可能少了些什么。至于宾朋,您客气了,尊贵的人被招待好了,但我们会有更近的连接吗。
仔细一想,这个非常旅游景点的描述,可能对于中国传统意义下的「游客」来说还是很合适的,尤其对于中美这么远的距离,这个分寸可能算贴切吧。从更古老的文化层面来说,好像中华的待客文化就是如此,我都诚心把好东西摆出来了,可能就算足够真挚了。仔细一想,我们也有「宾至如归」这个说法,但这好像也只是在描述表面吧。
那可能已经算是信达雅的翻译了,但只是有点遗憾,为什么我们那么不一样。我随便想了想,好像也没法翻译出带一点英文原文的合适的感觉。比如「这里属于众人」,好奇怪。
3/26 更新:月初又去了一次 MFA 拍到了更清楚的一个版本,所以把图换掉了,顺便充实了一下出现的各个语言翻译。
在艺术馆里看到了不一样。
抛开信达雅的翻译,从设计上,思源黑体+简短的六字+稍微比较多比划 确实在图里很吸引眼球。
新年好!这么说也是,尤其跟日语比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