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诚迎四海宾朋」

Here All Belong 的多语言版本墙纸,中文翻译为「诚迎四海宾朋」

前几天去艺术馆的时候意外发现他们的新品牌形象居然还有多语翻译。

他们 slogan 的原文是 Here All Belong,这个口号给人第一印象就非常包容开放。看设计公司的宣传稿,说波士顿艺术馆全美顶级、古典建筑,要打破这种高冷感,不但要靠内涵的展览编排,外在的包装也要带起这种感觉。但其实更遗憾的一个因素是,波士顿有一些很不包容的传统,至少在几十年前,歧视还是横行的,而艺术馆前几年也曾经出过一些很奇怪的会员歧视初中生团体的事件。要改变这个名声,可能是得靠更刻意地去表现。 继续阅读“不一样的「诚迎四海宾朋」”

从细节看港铁的管理水平 / 港观察

大概半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些个文章说港铁的好话。你不得不承认,人家的社会水平,跟我们比真的不一样。

现在我想把一些新的角度分享给你们,或许你不会审美疲劳了。

(1) 无障碍设计

对残疾人友好,是一个大城市应该有的风度。

提到无障碍,你或许会首先想到盲道、垂直电梯,以及地铁里楼梯边的辅助升降平台。与很多大陆城市一样,港铁已经让所有车站都是“无障碍”通行的了。 继续阅读“从细节看港铁的管理水平 / 港观察”

随笔谈 - 导向标识,事与愿违

这是一个我很不愿意下的结论。

这一年特地研究了关于导向标识的事情,还无奈地策划了某学校三栋教学楼的活动导向标识系统(也就是没用上),也实践了两回。虽然谈不上专业,但也算是比一般人看得多吧。

最近在学校迎新的时候意外看到了很多车辆专用的宿舍导向牌,而这是往年没有的,不管怎么说要点个赞。导向标识这种,有至少比没有好。但它也有两个目标,或者说境界吧,一个是指得清楚,一个是设计优雅。有时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在交通指引方面,看了港澳台的中文经验以及国外的一些神奇的设计,你会觉得有一个舒服的导向系统真是极好的。不过前几个月遇到件事情,越想越憋屈。 继续阅读“随笔谈 - 导向标识,事与愿违”

推荐 - 从 1982 年的港铁导向标识说起

今天推荐一篇文章,来自 blog.justfont.com。

香港地铁是两岸三地最早期的轨道交通系统之一,最早于 1985 年开通。1982 年左右,刚出社会没几年的柯炽坚从广告公司离开,找到了港铁公司建筑部门的设计小组的工作。他的任务,是与其他四五位同事一起规划一项看起来相当不重要的东西:导向标识系统

More at 市長請參考:1982 年版港鐵指標規範手冊;也可以看微信转载的部分内容。

原文带着很多对台北捷运的吐槽。台湾人一直以文化底蕴而自豪,自己的捷运系统的指引毫无“底蕴”、设计感,会受不了。反观我们自己,大陆的指引设计真的算是“设计”吗? 继续阅读“推荐 - 从 1982 年的港铁导向标识说起”

一场活动的总结:指引系统可以无聊到什么程度

说起来也得感谢金中校友网,有这么个机会能玩玩也是挺好的。很认真的玩。

今年的金中寒假专业高校咨询会算是普普通通的一次。说实话,这种每年都有的项目再怎么办都只能那样了。我本人中毒太深,就在这次会的会场指引系统上做了很大很大的文章。对,其实没必要那么大张旗鼓。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算恰到好处吧。 继续阅读“一场活动的总结:指引系统可以无聊到什么程度”

如何优雅地停用卫生间 / 门

糟糕的标识会给意想不到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尤其是在某些外国友人时常出现的大城市。最近我就看到了一些出现在我们学校教学楼的例子,想拿出来讲一讲。

(1) 糟糕的例子:停用的卫生间

“天冷了,一楼可能会结冰,我们就把一楼的卫生间关了吧。”

其实他们做得算是挺好的,告示也写得还算清楚,可惜问题就来了。 继续阅读“如何优雅地停用卫生间 / 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