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和交响的高雅课堂 / 一课一练

有些艺术,听起来很高雅,我们也很少有机会与他们相遇。但作为大学,没有他们,的确也称不上“大”。这篇,向你分享两个这样的课堂。

戏剧赏析:话剧是只潜力股

经典话剧艺术赏析,这是邵老师开的一门课。来到课堂,老师的 PPT 上写着“戏剧”二字,有那么点偏差。

果然一开场老师就解释,“戏剧”才是正统的概念用词,但知道大家看到这两个字就会以为课上讲的是唱起来的那种戏剧,老师在选课系统里就用的“话剧”二字。实际上戏剧可以指几千年前西方的那种戏剧,也可以指现代的“话剧”。

在理工类院校当老师,老师的课其实也开了好几门,从戏剧赏析到表演,都有。另外老师作为话剧导演,也经常在外面排剧。

老师说自己开这门课也是希望培养些话剧观众。课程其实还挺热门,老师也希望能分流一些同学去“网络课堂”看讲课视频。

我还是比较喜欢那种在教室里看着投影上的话剧的感觉。不过,每次只要视频放到最后一节下课之后,当我坐在教室里看了半个小时投影,终于看到完的时候,回头一看,教室里只剩下六七个人。

或许更多人在意的是免费看戏剧的机会吧,毕竟要是在网络课堂,就很难收到老师可能随时“弹出”的赠票消息了。反正最后也得写一篇剧评,不看还是得自己买票去现场。每次“抢票”,可能是课堂最活跃的时候了。

当然,老师还是要讲解一下话剧发展情况的。听过之后感觉自己的确是文科记忆极缺,能补一点是一点吧。毕竟这个东西真讲起来,还是需要挺多背景知识的,或许唯一的调料就是些小八卦了。

我并不知道这门课有多少人真正在听,不过相信老师已经培养出了一些观众吧。至少,我觉得自己第一次看的现场话剧还是不错的。

交响乐赏析:略冷的艺术

选这门课,一是课时冲突之下的权衡,二是受到一位很文艺的微信通讯录好友的影响,觉得自己还是得多补补。反正后来也去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开场去感受了下。

因为是补选的,我第一节课没上。第二节课进了教室,发现只有二三十个人,而且老师一来就在复习七音手势,想必第一节课讲过,不是很会的我瞬间傻眼。后来我发现,认真听课的人可能只有个位数吧,而且人来得越来越少,老师不得不在某节课开始要求签到。

老师姓贺,之前在欧洲、俄罗斯学习过音乐,现在是校艺术团的类似艺术指导的角色,还负责指挥。课上她讲的交响乐专业知识其实还不少,但可能对于我们来说,的确不大对味。

不过更多的道理,我还是很赞同的。比如音乐会的礼节。老师说自己曾经在俄罗斯的音乐会,因为跟同伴小声说了一句话,被前排的一位听众瞪了整场,自己以后就再也不敢在音乐会上作声了。说到这份上,上课放音乐的时候还是时不时有人弄出脚把椅子的板踢翻的声音,真是没法忍。

还有一次她吐槽,这个校区里没有个像样的音乐厅。隔壁学校都有音乐厅,但正经活动又不可能去别的学校开,结果学校的新年音乐会一般都是去租国图的场子。

接着她就抛出一个问题:一所大学从零开始,最需要建的是什么呢?我很不应景地脱口而出,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结果贺老师对着我说:“我猜得出你来自哪个省,甚至来自哪所学校。”(当然我很怀疑她能否猜对。)这个很尴尬的场面,最终以我赞同这个校区还是需要一个音乐厅结束。

后面我仔细一想,在国外的一些大学,没宿舍可以在外面租房,没食堂可以去外面吃饭。在后勤服务都交给社会之后,大学的角色就变成了纯粹的学术与文化。学术可以交给大公司的研究所,文化或许就是大学最独特的一点属性了。这样说来,音乐厅的确可以排到很前的位置。

在一所理工风味浓厚的学校,尤其是用地异常紧张的校区,谈音乐厅是奢侈了些,所以我其实不大赞同老师这条观点。但我非常敬佩老师的那种对音乐的坚持。虽然这种坚持有些单薄,不是很对味,尚无燎原之势,但这确是一所大学、乃至一个进步社会不该缺少的文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