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点前后的两件事

好久没写博客了,其实一直很想写的。今天早上的经历略惊悚了些,趁着没事,那就写写吧。

睡梦里:穿越的学校,沉寂的书架

似乎又是一个周末的晚自修,我拎着一袋东西回到了教室里的座位上,把那袋东西放到座位下。熟悉的同桌,嗯在高中呢。晚自修开始,我看了看作业,应该是没什么事情了,就拿起那袋东西,开始整理起来。一本本的课本,这是要总复习了吧。

过了一会儿,场景切换到往教室后面走的方向 = = Whatever. 这似乎是教学楼一楼的室内空地,前面有一堵墙,左右两边是敞开室外的,楼上应该是教室。面对着我的有一堵墙,更有一个书架。看起来是我老家里的那个书架(因为搬家,那个书架现实中应该已经挪空了),书架上摆满了书。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居然遇到了高中的校长,哦不应该叫秀长,居然她还问了我问题,不过具体什么忘记了。反正我是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接着呢我就把刚才那袋书拎了过来,接着整理。问题来了,好象是听到教室里前排有人说在把课本拿出来做总结归纳,我这个还不知道自己还留了多少课本的人也该加把劲了,我就赶紧接着整理。整理的课本居然是语文、数学 12 本必修等等的小开本课本,也就是小学课本咯 = = 居然我在复习小学知识。

好吧,反正大家都在复习,那也没什么可怕的。整理着整理着,发现面前这个书架的书似乎好久没碰了,似乎不整理一下这书架也不是很好。我自己是知道书架塞了两层书的,也就是里面有类似“夹层”的感觉,放了一层书,书架的空间才能有效利用。好吧那就整理咯。

这时书架上的好几个透明的塑料罐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些罐子在好几层书架上都有,塞在书之间,正堵着通往夹层的空隙。(书架上的东西的布局得画图才能说清楚吧,算了反正我自己知道就行了,这不重要。)这些罐子装着各种奇怪的东西,似乎每样东西都会发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穿越到白天了,光线其实挺好的,但这些东西的光也毫不示弱。我瞄到一个罐子里站立着两个小巨人,深棕色的毛,发着红光,身子舞动着,似乎只要我把盖子一打开他们就会跳出来。更重要的是那些罐子的盖子似乎都没有盖紧……我想整理书架就必须处理这几个罐子。

看着这几个罐子,(这块的细节记不大清了),感觉心里真的有点发毛。这时候突然背后一阵痒,好像一个罐子一不小心打开了,两只虫子跑到了我的衣服里面。也是不得不伸出手去抓他们了。

于是我醒了。

这个梦最震惊到我的是那个书架。在金中的这几年,家里的书架的确很少碰了,虽然没有梦里那么可怕,但很久没整理的确是事实。想起这点,似乎就有点失落,就像是缺少了什么精神支柱。看来寒假回去的头件事,就是整理书架,怀念、珍惜那段没有电子器件的时光吧。恶梦,警钟。

广播里:无意走进属于另一群人的时间

看了看时钟,5:30。刚做完恶梦,我可是不想再睡下,去想这个梦的续集了。一直没有机会听中国之声的凌晨节目,据说是重播白天的新闻。我也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剪辑的,听起来应该很有意思。

可惜我起晚了,5:30 - 6:00 似乎是老年节目时间。这个时段似乎是老歌和一些小提示穿插的编排。其中听到一个提示,老年人防借钱诈骗的。里面说,“有些不法分子……不开借条,或不在借条上签名,而老年人往往碍于情面,不要求借款人补充,这导致老年人在遇到债券纠纷时,由于没有留下有效的证据,导致维权困难。”听了就觉得挺心酸的。后面放了一首《橄榄树》,伤感极致。

后面放了一个广告,卖老人手机的。里面一大堆描述,其中有一段我觉得戳了老人的痛点。说儿女现在都有手机,平时工作忙没机会关心父母,现在老人买个手机,放假的时候可以打电话给儿女聊聊天。心酸。

终于六点了,接下来我知道要放国防军事节目了,其实就是军事新闻报道节目。报时之后放了一条公益广告,再熟悉不过,讲军人的。这条广告现在是在晚上十点在中国之声会播一次,我觉得挺打动人的,值得多播播,尤其是主人公的配音真心赞。一直在被煽情状态的我听到这条广告,唉……

刚才找了一下,居然找到这条公益广告的“官方”音频(地址在此)了。放在这里给大家感受一下,真心赞!

老年人,军人,占据着这个国家广播电台第一频率的清晨时分,无论太阳什么时间升起。我说不出这体现的是一种重视,还是一种弥漫在社会中的寒意。对于他们,真该给予最深切的关注。

五点前后,这些遭遇实在让我有点招架不住。今天还考思修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