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ime flies and how I grow older. I almost finished my fifth year working for Amazon Alexa (the voice service, not the web service that unfortunately got shut down). The fact that Alexa is now 10 years old and I lived half of it definitely made me feel old. The team I work for has moved on to work on non-Alexa stuff in the new year. It would be a proper time now to reflect and appreciate a bit.
文章
Take 89 to Boston 的一团糟
前阵子在外地的露天酒吧听到了这个 Take 89 to Boston 的歌词,心里一怔,查了一下,突然想起了前几个月的一些经历。大概能代表我这一年多的状态吧。
Mess by Noah Kahan: Spotify, YouTube Music, Apple Music
四月我正在想周末要去哪里玩,才发现了一件好像很有意义的事情:当地几十年一遇的日食。于是我慌张地开始请假,租车,买眼镜。前两件事情还来得及,买眼镜的快递却遇上了坏天气,应该是没法按时送到了,最后被城里科学馆的礼品店救了一把。拿着纸板眼镜,我在科学馆的大堂发呆,看着捐款公司的名单,叹了一口气。 继续阅读“Take 89 to Boston 的一团糟”
不客观的大波士顿游玩指南
今年春天去了好几个地方玩之后,才发现还没有人会来波士顿这个鬼地方找我玩。与其盼着人来,还不如主动出击,写一写好玩的地方好了。毕竟也在这里呆了好些时间。
这也大概是一篇我不会标日期的博客——初稿写于 2022 年 6 月,但如果我想起来了什么变动,会回来改的。
这篇标题里的「不客观」也代表着这不应该是你阅读的唯一的游玩指南,写这篇的时候我并没有参照任何现成的排名。我错过了什么好地方我可没法负责的 :/
继续阅读“不客观的大波士顿游玩指南”
无属以后
昨天出门看春花顺便骑车,经过了一年前住的地方,于是就好奇那套房现在有没有人住。吃完饭天黑,我走到那楼楼下,虽然看不大清,但似乎没拉窗帘,阳台也空空荡荡,大概就是没人住吧。
与此同时,路边一个人对着我开始骂骂咧咧,接着就跟在我身后,没过多久就出了「滚回中国」的话。我走到下个路口想过马路但遇到了红灯,于是拐进还算熟悉的岔路,看到有辆警车在等红灯,似乎有那么一点放心。但最后我还是什么都没有做,绕了回去。那人在马路对面还在骂咧,但似乎也就消失在了黑暗中。
这一路上我在想的几件事有: 继续阅读“无属以后”
谷歌播客难民的避难笔记
做了谷歌播客的受害者,才会意识到要把一个播放器做到小而美还免费还是没有那么容易的(不过怎么这话听起来像是在骂人)。没办法咯,只能避难了,这里记录一下我对几个应用的体验。
看了一圈总结出来自己的选择标准是这样的:
- 只需要 Android 版本,支持数据备份;至于多平台同步暂时不需要
- 支持 RSS 订阅,相应地文字评论区跟推荐也不是必须(大多数大厂音乐平台的播放器出局)
- 可以标记已听,或者说有类似的合适的 triage 流程(我本来想 YouTube Music 凑合的,结果他们去年说今年要加的这个功能到现在都没有,那拜拜)
- 能够正常解析我的播客的链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播客有的播放器会不认,但这算是一个兼容性检查吧)
- 支持暗黑模式(很低的要求,但至少证明应用有在更新)
- 我会比较关心倍速控制的体验是怎么做的,但具体功能我只需要两倍速跟去间隙就够了
- 支持 Android Auto 的播放器跟一个正常的下载与播客列表浏览
- 最好支持章节跳转或者字幕解析(证明应用有认真实现开放标准的有趣功能)
认同的延续
最近的生活就像是被用力地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又突然被剪了一刀。我很庆幸自己还有很多过往可以回放乃至续写,但一个不得不面临的事实是,它们总逃不过淡化消失的结局。
从工程的现实意义来讲,这个世界大概没有什么永动机似的永恒之物。我前几天才发现域名有效期有一个十年的上限。本来我也对一些商业公司只保持免费账户若干年的批评不大感冒,至此,好像自己搭的网站也逃不过类似的命运,这个数字空间总归还是虚的吧。现在好像也懂了为什么学校里有那么多校友会捐石头了。
当一切都在改变甚至消亡的时候,留下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继续阅读“认同的延续”
不一样的「诚迎四海宾朋」
前几天去艺术馆的时候意外发现他们的新品牌形象居然还有多语翻译。
他们 slogan 的原文是 Here All Belong,这个口号给人第一印象就非常包容开放。看设计公司的宣传稿,说波士顿艺术馆全美顶级、古典建筑,要打破这种高冷感,不但要靠内涵的展览编排,外在的包装也要带起这种感觉。但其实更遗憾的一个因素是,波士顿有一些很不包容的传统,至少在几十年前,歧视还是横行的,而艺术馆前几年也曾经出过一些很奇怪的会员歧视初中生团体的事件。要改变这个名声,可能是得靠更刻意地去表现。 继续阅读“不一样的「诚迎四海宾朋」”
条码加手机,把搬家箱子闭环管理起来
这篇本来我一年半前就该写了,很奇怪,生活就这么慢了下来我也不知道为啥,可能是在等「闭环管理」结束吧。最近想起来了,就介绍一下这个支撑了我自己搬家的一套体系好了。
一年半前搬家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想的,决定自己一个人搬。我的大件也不多,两张写字桌两个书架一张床垫这样,可能是生活过出了一种实体太累赘的感觉吧。其实我担心的并不是大件这个事情,毕竟小推车租一个也不贵体验也很好,我更担心的是落下东西,于是就产生了这套解决方案。
我的想法是,每一件要搬的东西都贴上条码,起终点的楼上楼下分别扫码标记一下,就不会丢东西了。即便是请别人帮忙搬家,即便只扫两次码,这个体系还是有帮助的吧。
结果还算完成,累是挺累,当时有些惊险的反而是入住手续问题。我花了一个小时冲刺解决完保险,迅速卸货,终于是赶在一天结束之前把车还了。 继续阅读“条码加手机,把搬家箱子闭环管理起来”
这个怪招牌跟字形有多大关系
前阵子在东岸的波特兰看到了一个很让我无法忍受的机场招牌。说实话,这个机场本身还是很有个性的,比如他们坚持叫自己 Jetport(一个参考解释的文章)。但这个全大写的招牌我看一眼就被丑哭一眼。
我看到这个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是字形的问题。无衬线没有什么错,但这给我一种中易黑体英文用字的丑陋感。是因为做招牌的时候混入了汉字吗? 继续阅读“这个怪招牌跟字形有多大关系”
观后感: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起标题的时候本来写的是「评」,但还是改成了「感」。我也没有评的水平,只是想把刚刚含泪看完被触发到的感觉保存下来,免得自己又忘记了,又不想用微博只发个三言两语。下面算是有剧透,我之前是不知道这电影在讲啥,后面感觉不看预告片看片子会比较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