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写一些留给自己的想法吧,要不出去一趟除了实实在在减了一点肥之外,什么都没留下,感觉还是得「要多想」。而且说起来首都已经是我这几年去过最多次的非常住城市了,不写写感觉说不过去。只不过这篇可能长得都已经没人有耐心读了吧。

8/17

我安排行程的时候就想好了,要借着办公室当一个出游的公交跳板(大概也是再也不想「好好」上班了)。正好这两周其实心情不大好,看着一群人在口头祝贺项目上线,也没有什么实际表示,再想想自己周末加了一天班把他们的进度追平,这个没意思的感觉也非常贴切。于是周三上午拉着行李箱到了办公室,中午吃完饭就换了衣服,把工作电脑留在办公室,就出发了。

波士顿到首都的飞机可是真多,小飞机一小时一班,然而我坐的来回两趟都延误了大概十几分钟。我早早到了机场、远程办了一会公之后,突然他们把延误的时间追了回来,广播请大家「速速登机」,我匆忙关机收拾,这种漂浮不定的感觉。除此之外 JetBlue 的感觉其实还可以,有点老但也不脏,吃的喝的都很方便打包,还有免费上网(以至于我飞了一半才发现自己手机连着 Wi-Fi 但忘了开飞行模式)。

快着陆的时候有点乌云密布,但阳光从云间斜着散射到蜿蜒的河与大地,过了一会又看到了彩虹。这几天其实天气挺不错的。首都机场著名的沿河线路有一点感觉,但并没有看到我想看的首都风貌,应该是我错过了,大概也无所谓吧。

从机场坐地铁到首都外的酒店比我想象中的顺很多。出站的时候遇到了排名前几长的一条出站扶梯。我一直在开玩笑说这次来首都是来上「访」的,看到那扶梯我却有了种人在平壤的错觉(并没有去过

Rosslyn 地铁站的扶梯

每次来首都我都会去坐它们的地铁,每次坐都会有「这才是干净像样的大都市」的感觉。后面想想,大概是因为他们当时基建有钱造大站而已吧。而且看到一些新闻说他们今年也是处于地铁到处都在修的状态,因为之前没怎么投入,一种 dumpster fire 的感觉。波士顿居民笑而不语,这就是美国嘛。

扯远了,我其实更欣赏的是他们的一些细节上的整体设计。整体跟细节听起来很矛盾,但因为这些细节,不在基建的「整体」阶段做好的话,肯定没人会管。

  • 照明。用站台中心的柱子一边当空调一边当照明,效果居然出奇地好。而在侧式站台,轨道中央的照明会因为列车经过挡住光源而导致顶上半边黑,这个感觉很奇妙。
  • 列车到站提示。站台边缘的灯会在列车将要到达的时候闪烁,看着整个站台在闪也是很奇妙的感觉。有些换乘站会在站台一边装一个列车线路指示灯,那个闪烁的脉冲看起来是跟站台边缘灯是一致的,就很舒服。个人觉得动态灯光这方面其实他们还可以再做一点文章的。

不过当然也有一些很尴尬的地方。闸机完全可以跳过去(也没人管)。超长的站台上倒计时时钟只有中间小小的一块。导向系统也只是中规中矩,有时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字体搭配,有时觉得不够用。现在看照片,有些地方的暗看是好看,但不知道是不是有点不合视障人士的需求了(之前我们这边地铁的咨询会听到有老人抱怨地铁站灯太暗)。

以及这个工作日 9:30 前一律高峰计费的策略让我一点早起的欲望都没有。

8/18

今天的早饭时间在倒掉了一盘溢出来的水之后,我终于学会了如何使用 Nespresso machine (不好意思还是打开了 WikiHow),有点意思。

第一站是内政部(我说了我是来上「访」嘛),他们里面有个小博物馆。到了正门门禁边上的一个小屋子办手续过安检,拿着一个带着塑料夹的红色纸牌访客证,就进去了。

这个小博物馆还是挺有意思的。内政部最早是议会把 everything else 都塞进的部门,慢慢发展之后才变成主管自然资源。前厅主要是介绍一下单位历史和使命,其中也讲了他们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租公地采矿、四五十年代发现有环境问题了不大行了开始限制。我比较惊到的事实是阿拉斯加是美国跟俄罗斯买来的(看我多没文化)。后面的展览则是 Thomas Moran 的两幅黄石画,让当时的人们意识到了大好河山,某种程度上促成了黄石公园的建立。

内政部这栋办公楼是在大概一百年前经济萧条的时候建的,当时有电梯有扶梯有空调算是非常高标准、给了人们美好工作生活的期望。我按着访客证上的指示也试图去楼的另一侧看(后来发现其实好像不大行但也没人管我),这楼里电话间、电梯间的铜的确是有老式现代气息。

中间路过人民广场,卖小吃冷饮的车放着简单 MIDI 的音乐,可能大家都习惯了,但我总觉得很喜感。在白宫后院外正对着中堂,就有两筐冷饮摊在叫卖;而在白宫正门却没有这些。(注:图片不是同时拍摄的。)

国会前的马路边停着一辆雪糕车

下一站是白宫访客中心,属于在白宫旁介绍白宫历史的一个大厅。那个地方原来是专利局的办事大厅,类似图书馆的档案阅读室这样。里面看到了一封总统秘书回信,大意是「您最近来信询问总统最喜欢的歌曲。他最喜欢的歌曲是『绿袖子』,一首英国老歌。谢谢。」非常需要这种类似发推的勇气去多跟人打交道吧。

快到两点钟,好歹前一天在单位抢到了上华盛顿纪念碑的票,于是就赶紧去排队了。上面风景的确好,但我看完之后总有种好像之前来过的错觉,可能是我记性的确不好了(以至于每次出来玩对城市的印象都渐渐消退了)。一些神奇的发现,塔顶除了开了八个观景小窗,还有八个小洞在闪灯,应该是给飞机用的。另外展览部分也展示了塔顶的防雷设施,提醒着塔上最尖的部分可不是塔顶。

刻印局还是关门的(现在还关着的话感觉是借口了),我想了想最后就去了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SAAM,完了发现上次 SAM 的游记还没写)。在地铁上看到了一堆报刊回收箱,才学到了 Washington Post 是真的在 DC(之前一直以为他们是在西雅图,有被骗到)。

  • 看到的第一个展览是《体验美国》,主题是上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政府贴钱让艺术家们给公共空间创作的一些画,给人们点信心(有没有熟悉的宣传感?)。有幅加州峡谷农场的画,看注解的时候才意识到图里有好几团起火(看注解是个坏习惯唉),大概就是 this is fine fire 的意思吧。
  • 看 Folk Art 的时候我终于开始尝试不看注解,结果就真的看不懂了。 比如这个 The Beginning of Life in the Yellow Jungle,我初看还以为是什么环保主题(应该是因为看到了塑料罐),结果官方解读说是「种族聚集」。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印象很深,可能是被自然和宝宝惊到了吧。
  • Kogod Courtyard 中庭波浪顶棚加上光影好看的。首都好像好多这种大空间光影的风格。
  • 其实还看了好多,但这馆子非肖像部分好像也没那么大。最后记下了这一张画,Recording Sound,把留声机放大了就能看到奇妙的楼梯世界。要是现在的科技还能这么奇妙就好了。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玩原神吧
  • 走到了肖像馆,迎面而来一个展板 take a Closer Look,提醒观众从面部表情、姿态、衣服、发型、背景、物件、颜色、材质、大小、绘画风格等方面去欣赏画,再去读注解。就感觉自己没文化突然被骂了唉。
  • 因为时间不是很够,肖像馆我并没有仔细看,其实更多来说是个历史馆。不过我终于等到了 America's Presidents 展厅,一进门有护栏的华盛顿像的装潢有那么一点熟悉的宣传感。最后一任出现的总统只到特朗普这样。

七点艺术馆关门,果然外头天还大亮。走到 Capital Arena 好像是脱口秀排队排到爆炸(唉)。偶然间看到了阿里巴巴的广告,这个看来是真懂 lobbying 的。不过多走几步看到中国城口都是黑人音乐,外加一些奇奇怪怪的中文门牌,就觉得有点太杂揉了。

前几次来首都的时候都没走进中国城,这次自己过去看,感觉并不大,只有一两个街区,而且还是大马路车水马龙,不过餐馆种种的气氛还是有的样子。甚至在后街看到算命店被正统翻译成英语,就有点太 localized 了。

最后想了想,于是去吃了近几个月的第一餐独自高消费堂食,没想到碰上了下馆子周有优惠套餐(其实他们还是支持打包的)。就明明那些东西也不是特别名贵,但搭起来的颜色什么的,加上有人关照的感觉,感觉有点久违了。

晚上去坐了坐只有 6 站的 DC Street Car 当了回车迷。看着司机一会用超弱的音响喇叭赶停在轨道上的临停车主,一会趴到窗边把轨道边停车的后视镜掰开,还时不时感谢好好停车的街坊,就感觉还是一份挺不容易的工作。

8/19

昨天可能走得有点太多了,今天就萎了。本来想着逛 N 个馆子的,最后在 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花了四个小时。这馆子位于原军人养老部的大楼,罗马风格,有一个超大的中庭,八根科林斯柱很壮。内容方面呢……有点杂但算值吧,毕竟是十块钱的馆子。

  • 访客中心里的展览大概是最切题的,讲述了城市跟建筑材料。对他们那个十城天际线加 infographics 的沙盘印象很深。就每次看到好的展览形式,自己总会有一种「真好我也可以干」的错觉,还是自己太自大了吧。建筑材料那部分感觉布展还是特别用心的,利用了楼里房间的弧线加上配合各种材料形状的背板,大气舒服。
  • 去了听个一点半的全楼讲解,结果发现只有一位大叔跟其他两位听众,我带着口罩问问题还被吐槽了(我讲话的确是不舒坦的)。听他们边走边聊了一圈之后我们居然还解锁了四楼参观。不管怎样还是听到很多神奇的事情。
  • 另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展览是 The Wall。就还挺深刻的。
  • 全馆我最诧异的一个展览是巴黎 AR 展。内容是拿着 HistoPad 平板扫展览里的各种「二维码」然后看屏幕里的全景。平板上的内容看得出有一些模板套路,但讲解操作体验跟内容的安排还是可以的。展厅呢虽然图片布置得好,但感觉跟屏幕内的内容结合的桥段几乎没有。当我发现展厅里真的有好多人在仔细看平板的时候,我在想这跟你们在家拿着手机平板看有什么区别。

出了馆子就发现晚得想去的地方都要关门了,于是就周遭走了走,看了植物园,(居然)路过美国之声,然后就去吃晚饭了。吃到服务员都说「对对对你吃得好多我祝贺你」的那种(但也不多啊)。

晚上唯一还开门的景点是 Amazon Fresh,这也是我第一次进大规模版的 Amazon Go。头顶密密麻麻的摄像头,超便宜的香蕉,货架上一排罐子有着不一样的盖子(盲猜不这样的话摄像头猜不到),还有 Amazon One 看起来有点意思的体验,嗯,是这个味。一个有趣的观察是,这家店人不多,但还是不少人是直接跳过闸机而找柜员结账,人才不在乎零售高科技呢。

8/20

早上去的第一个景点是 Theodore Roosevelt Island。我还以为可以在岛上看日出的,幸亏没有早起,林子密得啥风景都看不到,就是个散步跟看飞机的点。

下了岛,The View of DC 还是出人意料地棒的一个顶楼观景台,大概是纪念碑上不去的一个次选吧,虽然人也要安检。

下午去了动物园看熊猫,大概是满足了一个小心愿。动物园在庆祝接收熊猫 50 周年,进园后的熊猫气氛也是很足,熊猫馆门口也排起了十几二十分钟的队,晒着太阳的那种。刚进园的浓浓的亚洲气氛有一点意想不到。馆里的三只熊猫正在吃竹子,就很憨。熊猫馆末有一个玻璃房让人们看志愿者是怎么拿着平板盯着监控记录熊猫生活的。疫情当下,似乎这个工作完全可以远程,但盯着十块大屏幕的那个展示感还是很足。其实仔细想还是有那么一点赛朋。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是猩猩,看着还挺容易共情的。比较开眼的是它们两个猩猩展馆的户外有一条架空的 Orangutan Line 给猩猩们在人群上方自由移动。就感觉动物与人的距离可以做到这么近然后居然看起来没出过事也跟奇妙。

逛到这,才发现我时间不够,该吃饭回家了。想去的另外一两个刚发现的艺术馆应该得下次了。不过也好吧,感觉有点消化不过来了。一个比较伤心的发现是,机场们现在过了安检之后基本上没有邮筒了,所以不要想着安安静静坐在候机室写信寄信再来个当地邮戳这种好事了。DCA 的在线地图已经很久不更新了,踩了个雷。

待我有空剪视频吧。这一趟有种似乎平淡但又还算滋润的感觉,不过自以为有感觉,仔细想想还是思考深度不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