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追悼会

心情低沉的时候,我曾经想过如果自己死在异国他乡,其他人会怎么看待、怎么处理。处世不深的人很难有这种概念,尤其如果一生短暂到没有工作可谈,那有什么闪光点呢。

无意之中发现了这两场中国学生在美国的追悼会,各是不幸。虽然他们都引起了一些媒体关注,但说到底还是普通人,他们过早结束的一生,别人会如何总结呢。

继续阅读“两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追悼会”

2021 清单:广告歌

2021 的我跟往常一样并没有听歌的习惯(直到年末终于开了 Spotify 的试用),有时则是拿着 YouTube 和哔哩哔哩晚会的视频当音乐播放器。不过有这么几首广告歌,明知道算是快餐歌曲,但就给我印象挺深的。(看完就会发现我基本只在看小破站的内容了。) 继续阅读“2021 清单:广告歌”

看片子思考最近开的会和出国 / 推荐

最近看了点神奇的视频,想跟诸位分享。为了方便大家观看(并不是),视频裁短了一些,也不大好把版权信息全部露出来。有兴趣可以去“外网”看原始视频,有意思的细节还是不少的。

1991 年的人大

最近在开会嘛,全国各地都有人要参加。对这个会的认识我们可能并不深,不过拿国外一些制度来做对比就会有点感觉了。

比如,国外某些制度下,议会三天两头开会,议员是专职的。而我们这套制度,代表开会的时间就短得多了,也不是专职的,可能对生产生活的认识会更深刻吧。

又比如,国外某些制度下,议员会经常收到别人的求助,类似于一种“上访”的渠道。而我们并没有这样一回事。

而香港派来参加全国会议的代表们,可能是感受这种对比最强烈的人了吧。这是条 1991 年的视频的回放,最后的访谈是 2017 年的。 继续阅读“看片子思考最近开的会和出国 / 推荐”

分享:大学生“体检”和合唱团,触摸真实的社会

这篇文或许是留给我自己的。

在青春的时间发呆,不知道算不算是好事情,至少听起来很奢侈。不过前几天看了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他们选出了这一组人物回顾:

带着兜里的 50 元生存 15 天,而且还是在北京,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组织的暑假实践活动“就业体检”听起来像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这 27 名 95 后大学生最终做到了。为了交够房租、吃上饭,他们要在 34 摄氏度的高温下步行几个小时去上班。有人推销产品,有人做群众演员,还有人当上了餐厅服务员。挑剔的老板,高压的工作,还有憋在心里的愤怒和委屈,让他们吃惊苦头。宠儿的标签被瞬间撕碎,但他们还是坚持到了最后,因为,他们想要提前看看社会真实的模样,也想知道自己和目标的差距,未来大学生活又该怎么过。15 天后,他们通过考验,还将结余用于公益。他们说,遇到的是现实与残酷,收获的却是勇敢和坚强。(来自央视解说稿)

继续阅读“分享:大学生“体检”和合唱团,触摸真实的社会”

回望八年前有“谷歌”的日子 (2) / 随笔谈

上一 Part 分享的是谷歌黑板报的一些博客文章,在这里先补充一下我在谷歌的企业社会责任页面上看到的信息。这是 Google 上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旧”谷歌中国版本的静态页面。

2008 年 9 月初,谷歌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资助建成了 15 所谷歌抗震希望学校。帮助 18184 名中小学生回到安全明亮的新教室上课。

谷歌同时与 MercyCorps,救助儿童会,无国界医生组织等机构密切合作,在今后的 2-3 年里面持续提供灾区的心理干预和救助,改善社区儿童活动设施和卫生条件,开展灾区医护人员培训等工作。

网页里有这些学校的名单,都是以某镇谷歌抗震希望小学/中学/学校/教室命名的。

在翻谷歌黑板报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在 2008 年发布的文章,对现在的我们很有启发意义,特此摘编。

2008年4月14日:客观公正性是搜索行业的根本标准

继续阅读“回望八年前有“谷歌”的日子 (2) / 随笔谈”

回望八年前有“谷歌”的日子 (1) / 随笔谈

零、起源

前些天 5·12 八周年的时候,不少人转发了这段话。

当我们依照惯例整理和分析谷歌搜索引擎的流量数据时,一条从未见过的曲线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想必很多人转发这张图片的时候,想到的东西很复杂。我们不妨拿这几年谷歌透明度报告中的流量图,来跟这张图对比一下(对比不严谨,右图应该是纯流量,而左边的多年的数据是占全球流量比例)。 继续阅读“回望八年前有“谷歌”的日子 (1) / 随笔谈”

所谓常识 - 地铁上的紧急设施什么时候该用,你知道吗?

最近看了些地铁相关的网页,感觉可以写一发。我们从列车上的紧急按钮说起。

1. 那些有关安全的按钮

地铁列车上的紧急按钮有两种,一种是对讲的,还有一种是解锁车门的。因为厂家不同,设计不同,具体的效果也不同。

例如,解锁车门,一定要在列车停稳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所以在任何时候掰动解锁车门装置,列车会自动紧急刹车。然而对讲就不一定了,有的设计是纯对讲,有的则是一按起对讲就会紧急制动。

对讲通常是占用全车广播喇叭的那个信道的,所以按对讲键后,需要等待司机确认,才能开始与司机对话(通常对讲装置上的某个灯会变亮)。

因为这些装置都有可能迫使列车停车,且恢复装置才能重新开车(恢复通常很麻烦),所以无论如何,这些装置都只应该在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需要马上停车的时候才能使用。例如: 继续阅读“所谓常识 - 地铁上的紧急设施什么时候该用,你知道吗?”

所谓常识 - 芯片银行卡的隐藏特性

如果你这几年有新银行卡,卡上是不是有一个像上图一样的符号呢?这个符号代表的技术或许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上图的卡片就有闪付 QuickPass 的图标(不是广告)

这就是闪付 QuickPass,银联主推的非接触支付标准,在“手机钱包支付”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了。银联嘛,优势就是一大批的刷卡机,他们早早就升级了绝大部分的刷卡机,来支持 QuickPass 了,但是卡不支持,没啥用。而现在,只要有机会,你马上就能用上它。 继续阅读“所谓常识 - 芯片银行卡的隐藏特性”

所谓常识 - 为什么宽带 1M = 1000K?

在二进制的世界里,1M = 1024K 这个转换关系十分清楚。然而,对于宽带等传输介质,买套餐的时候或许你不会注意到 1M = 1000K。差了 24,总给我们一种“偷吃”一点的感觉。之前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可最近看了点资料,突然懂了什么。

所以结论是这样的:

传输数据时一般利用时间分隔的原理,比如 1 秒内 1000 等分,自然是用 1M = 1000K 比较合乎原理。而存储数据利用 1 和 0 这两个状态,是二进制,1000 接近二进制的 1024,所以选择 1024 比较接近实际存储的情况。

后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1000 和 1024 这两种原理不能混用。把 1 秒平分成 1024 份,理论上其实问题不大(电子世界里的时钟是由晶振振动实现的,晶振可以调整),实际上因为人们用十进制来表示时间,二进制下的时钟一定挺反人伦的……

同理,二进制下使用十进制,对于计算机最基本的存储管理来说也是十分麻烦,所以为了简单,他们就用了 1M = 1024K。

这 里要说明的是,现在的所谓多少兆的宽带都是通过局端软件限速实现的,所以宽带说是 1M = 1000K,实际 1M = 1024K 并不困难 = =(但是本来生活中都用十进制,改用二进制的理由并不充分)。此外,有些存储的东西说 1M = 1000K 就是“偷吃”了。

鸣谢:《图解TCP/IP》,(日)竹下隆史[等]著 , 乌尼日其其格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