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八年前有“谷歌”的日子 (1) / 随笔谈

零、起源

前些天 5·12 八周年的时候,不少人转发了这段话。

当我们依照惯例整理和分析谷歌搜索引擎的流量数据时,一条从未见过的曲线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想必很多人转发这张图片的时候,想到的东西很复杂。我们不妨拿这几年谷歌透明度报告中的流量图,来跟这张图对比一下(对比不严谨,右图应该是纯流量,而左边的多年的数据是占全球流量比例)。

讲真,这个曲线现在再怎么跌,也比不过哀悼日的情景。又有人问了,疯传的这条曲线是真的吗?作为当年算是亲自读过这篇谷歌发的文章的我,准备把这段往事翻出来。

一、原文不是「官方」口吻

2008 年大概是“Web 2.0”最火的时候,当时 Twitter 也才刚刚开始有人气而已,而最流行的是博客。分享干货的博客,分享生活的博客,几天就写一篇的博客,太多了。

作为科技公司,又是 geek 范的,Google 自然也有很多博客。谷歌中国也有,叫“Google 黑板报”。叫黑板报的缘由是,“希望这里成为普通 Google 员工(简称 googler) 与用户分享点滴、自由涂画的小园地,就像我们童年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一样”。这个官方博客依然存在,现在基本只翻译官方稿件。我现在在那上面找回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容都还是当年的内容,只是图片挂了,不是网络问题。

作为一家大公司,谷歌自然是不会随随便便就发布自己的流量数据的。但是,这作为一篇工程师“投稿”的博客内容,就正常多了。

哀悼与团结的曲线

发表者:中国工程研究院工程师方坤(5月22日)

汶川大地震——这场三十年来降临在华夏大地上最大的一次灾难,令整个中国陷入巨大的震惊与无比的悲痛之中。仅仅在几天之前,"地震"仿佛还是一个与你我无关的字眼,"汶川"也不过是厚厚的地图集中一个无人知晓的偏僻的所在。而在今天,一切都改变了。

当我们依照惯例整理和分析谷歌搜索引擎的流量数据时,一条从未见过的曲线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2008 年 5 月 19 日 14 时 28 分,全国人民默哀三分钟,悼念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中国网民——他们中很多人如此习惯于通过谷歌来搜寻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需的各种信息。而在这一刻,他们——中国网民,散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上的中国网民,说着标准普通话的中国网民和带着四川、陕西、河南、浙江、广东、安徽、贵州、福建口音的中国网民——在这一刻,他们全部放下手中的键盘和鼠标,立起身来,低下他们的头颅,为他们的祖国,为他们的同胞。那一刻,庄严,肃穆。

所有人都这样做了;没有人监督,也不需要监督。这条谷歌搜索流量的曲线说明了一切。

在那一刻,谷歌的全体员工也放下手中的工作,齐聚会议室,为地震中遭遇不幸的同胞致哀,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祈祷。但我们的数据仪没有停止工作,它默默地记录下这条笔直下降的流量曲线。

2008 年的磨难把我们如此真切的凝聚在一起,2008 年的磨难让我们如此接近的与国家靠在一起。

如果机器也会思想,如果我们的数据仪也能读懂这条曲线背后的含义,它也会流泪吗?

或者,它更应该感动?因为它看到——

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巨大的悲痛中低下她的头颅。而当她擦干眼泪,她的头颅扬得更高。

二、谷歌当年做了什么

我也不记得什么时候谷歌跟我们政府交恶的,但是在 08 年的话,有这样的说法我是不相信的。谷歌黑板报以着极客的姿态,忠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这一切。

5·12 地震发生之后,黑板报的第一篇博文发布于 13 日一早:“谷歌中国已于地震当天夜里紧急启动了“地震形势图”,让大家可以看到四川汶川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全国各地最新的抗震救灾情况,并找到提供捐赠的链接。”

之后,他们按照惯例,开放了“灾区人员搜索平台”,整合了人员状况信息,“我们努力将那些零零落落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方便大家寻找亲人”。之后又根据当时的国情,开发了手机短信提交信息的功能。“(开放短信端口)要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腾讯快速和卓有成效的支持。”你没看错,是腾讯。

当时谷歌为了“迎接奥运”,也才刚刚开放中文对英文之外的语言的网页翻译功能。趁着地震,也能派上用场。他们当时很谦虚地说“你可以通过谷歌翻译产品,直接用中文查看浏览该网站(美国地质调查局)。虽然机器的自动翻译水准大概在高中生水平,基本数据如经纬度位置、震源深度等都是可以参考的。”

此外,当时 Google 地球也联合各家卫星图公司,把汶川的卫星图片收集了起来

地震发生后,为帮助政府尽快了解灾情状况,谷歌在全球范围内紧急调动各项资源,寻找实时卫星图片,并免费向中国国家地震局和测绘局提供数据支持。在多方协助下,我们已经获得于 5 月 14 日和 15 日连续两日拍摄的最新灾区卫星图片,并已于第一时间提供给抗震指挥部门做赈灾部署决策参考。

我们要特别鸣谢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他们采取了迅速果断的行动支持灾难救助,并慷慨地将相关卫星的轨道重新修正,使它能飞跃四川上空拍摄图像,并且免费提供给谷歌。这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你可以在以下网址下载相关的地标:http://mw2.google.com/mw-earth-vectordb/china_earthquake/china_earthquake_cn.kml 并在 Google Earth 软件内打开后,看到加载上去的最新卫星图片层。由于近日的阴雨天气和多云影响,有些方位被云层遮盖,不是十分清晰,但很多城镇几乎被夷为平地的痛心景象,还是可以通过打开及关闭上述地标图层的对比方式被查看到。最早的两幅卫星图片还捕捉到了地震后救援人员进入并修补北川上游围堰的情况。

因为这事,谷歌还被表扬了,就是那个几年后被焦点访谈批评“泄露国家机密”的谷歌地球。

5 月 19 日,今天收到了来自国家测绘局的表扬信,这是长这么大第一次收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表扬信,“让我们同心协力,为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胜利,为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看到这句话,感觉既沉重又温暖……

有意思的是,当时谷歌地球的地震公关稿里就有这么一段话,机智。

相关常见问题:Google Earth 使用的是机密卫星图片吗?

Google Earth 使用的是任何公司都可以购买的商业卫星图片,不存在“机密”一说。同时,除非有特殊缘由,使用的图片一般为数月到数年之前的历史图片,而非实时观测。

另外谷歌也花了很多钱,协助公益组织在 Google 的类“竞价排名”上购买了上百个相关关键词,将捐款链接置顶。至于说中国区网页的 Logo,在全球有史以来第一次为灾难变为黑白这种事情,就算不上什么了(当时全中国的热门网站都黑白了)。

谷歌自己呢,也在中国和全球的办公室进行了捐款活动。公司承诺说员工捐款后公司会追加一倍捐款,然后所有的捐款会投入到专门的项目中,专人跟进。

然后 6 月 18 日他们的博客出现了一篇声明

今天,媒体上一些关于谷歌承诺捐款未到位的传言引起了公众对谷歌很多不该有的错误理解,因此做出郑重澄清:

首先,谷歌捐款之初即明确指出捐款不同用途,一方面是员工捐款和帮助全球募款的公司广告投入,已经到位合计 500 万人民币;另一方面,200 万美金赈灾捐款也非常明确表示用于震后儿童项目,这笔款项的在谷歌内部已经全面划拨、专款专用; ……

具体就不转载了。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段:

而目前网络上出现的部分错误报道和传言已经对谷歌公司品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在此郑重澄清,谷歌认为,赈灾不是攀比,目前已经进入项目踏实、谨慎落实的阶段,灾后重建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持续的关注和投入,我们仍在积极探讨、参与更多有益、有效的志愿者行动,为赈灾作出更多并且长期贡献。

动不动就要对媒体失言采取行动的声明看多了,感觉这段话的转折怎么那么突兀呢。

三、一些细节

还有一些这段时间博客里的细节:

  • 5月12日,23:38 方少给所有华人 Googler 发了邮件,题目是"捐款吧"。……第一批回邮件的是美国的华人工程师,他们那里刚起床吧。开复在凌晨四点多回的邮件,布置了公司层面的行动方案——这才想起,开复也是四川人。
  • 后来李开复发了一封“让我们一起坚强——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黑板报有发布,很朴实。
  • 5月13日,6:30 我在刚发出的召开捐款统筹会议的邀请上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新闻里报出的遇难人数快上万了,我居然脑袋进水得想开会讨论?直接布置任务吧,虽然我自己连个 Manager 的头衔都没有。
  • 5月13日,11:15 路过捐款箱的同事都毫不犹豫地拿出钱来。餐厅的大师傅和各楼层的清洁工也在捐款箱前排起了两路长队,我亲眼看着他们把钱包里几乎所有的现金,包括分啊角的,都一股脑丢进去。绝大多数人不愿在我们的留言板上留下名字。一个大师傅用四川话说,这几位是四川人,还没有联系上家里,那几位是山东人,河南人,江苏人,还有湖南人……十几个小时后,(这些照片)成了硅谷、纽约等 Google 办公室里最震撼的画面,许多来自美国、欧洲、印度甚至澳洲的 Googler 是在看到这些感人的画面后,开始和华人 Googler 一道慷慨捐献的。
  • 利用 Google App Engine 平台开发的 onebox 功能上线,这样当有官方信息的时候,会有一个简洁、明确的 onebox 出现。而且这个内容是从“5.12 寻人网”这个没有 PR 值的网站上提取而来,这样网站的内容(本来)会排到很后的位置。

5月17日,11:00 参加了一名 Googler 向相恋一年的女友求婚的仪式。浪漫的音乐里,女主角眼含着泪水亲吻男一号,亲友们用掌声和微笑祝福幸福的一对儿……
把最真的爱献给爱人,家人,朋友,同事,献给正在遭遇苦难的人,也献给正在享受幸福的人。也许是不同类型的爱,也许有不同的表达。但,有"爱"的感觉真好。(http://googlechinablog.blogspot.com/2008/05/googler-1_7188.html

这一大扎博客文章,有当时营销公司形象的成分,但更真实体现了,一个工程师思维深深,以及责任感浓浓的公司应该有的气概。

翻这些八年前的文章,我还发现了另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下次再分享好了。

“回望八年前有“谷歌”的日子 (1) / 随笔谈”的一个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