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一篇博客,大概有一年多没有代表自己写过东西了吧。上了一年班忙忙碌碌,甚至工作总结也写得结结巴巴。领导催了几次,结果都不好意思再催了。连工作总结都没写完,还好意思写博客吗?结果前阵子瞄了一眼领导和另一位资深同事的博客,最近都没写什么东西,心里呵呵一笑却觉着有些悲哀。

直到进入了六月,突然意识到自己偷偷欣赏的人们都要毕业了,或是真正地在学校毕业,或是同事换了部门,刚数了数好像七个都不止了。“离职不是离世”,但总觉得错失了好多跟人打交道的机会,就有点伤心。

冥想盆要溢出了,那还是接一下好了。但愿这是个让我踏踏实实写点文字的机会吧,不过还是得时刻提醒自己,大家都很忙,没人会看的。看来三年了一点都没变啊。

诶,接上了我想了几个星期的这个话题,“独”。毕业了大概也是走向孤独的一条路,那就来自言字语吧。

社交距离

2020 少了团聚和派对,或许是很多人感觉孤独的一年。而对于看着线下的人人人都不知道该聊什么的我来说,差别并不大,该群聊还是能在手机上聊,该打字母还是对着电脑。可能也得多亏室友见多识广,愣是几次拉着我出去跟其他同学玩吧。

终于,一个人住了半年,除了觉得房间有点空,我倒还真的没有啥不适感。直到昨天跟老家的小姐姐吃了顿饭,突然还发现一种社交的感觉回来了。不过聊着聊着总得提醒自己得看着人说话,我觉着疫情大概也不能背我这口锅吧。

说实话,如果没有疫情,我这个月的一个暗暗的愿望是各地跑,跟我觉得别人还算跟我打过交道所以会接受我邀请的、比“网友”更近一点的人面基喝酒——把心结解了,听起来就很像是毕业该做的事情,而且大概有些人这几年我就从来没有当面好好感谢过。

当我打下这段话的时候,我甚至都有点惊了。大家应该都忙着跟自己的挚友毕业吧。或许我也真的不敢去邀请吧。想起大四的时候给某老师送茶叶,我大概在人办公室门口徘徊了十多分钟,终于敲了门,人也不在,最后也没送成。我觉得这个距离过了这几年就从来没有变过。

我大概一直有这个社交距离吧。可能这就是为啥疫情翻来覆去的,我内心也毫无波动吧。

独居

之前看到一条“转疯了”的微博(已经找不到了)说每个人都应该自己住一段时间,这样自己才会学会打点日常、体谅室友。我内心赞同之余,想起高中大学遇到过的知识渊博但生活完全不打点的同学,大概得承认有的人可能真的是不善琐碎吧。

一个人住的这半年我搬了一次家。一年一搬都搬出经验了的我,想了想这几个月自己开车的能力,和房间里的东西,决定自己一个人搬。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为了自己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没朋友的北漂。这段经历有空再写好了,但第一天自己租车、自己搬床、自己搬桌子、自己跟新房扯手续,到了晚上真的心很累。

当我还有室友的时候,每天晚上我都会把手机飞行模式。到了独居模式,手机就从来没有关过了。当我开始独居模式的时候,我还挺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最后一想,我还在上班,所以如果我真的睡死了,公司会有人挂念我的,也至少过个一两天会有人顺着地址找过来的吧。听起来很诡异的保护机制,但上班大概会让独居变得安全一些吧。

前面找房子的时候,又一次深刻地体验到了一个人住和不是一个人住的开销差别。去年跟爸妈聊这个,到最后话题变成了家庭在社会中共同抵御各种风险的重要性。室友难找,最后我咬了咬牙,咱就不将就了,就一个人吧。然后偷偷想了一句,就今年。

搬完家给自己写了张明信片,顺便测试新地方到底能不能收信。我写了句,“祝你不再孤单 祝好”。

孤独

我最近最实际的与人打交道大概也就是上班了。上班又称打工,一种状态就是到了下班时间别来烦我生活,“工作生活分别存储,互不干扰”。大抵也是想尊重别人自己的生活、不给别人尴尬吧。有时这种分割大概是有用的吧。

还是觉得人的本质是群居动物,而社交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一点交往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最近那种因为把事情做好而能偷偷影响别人的感觉又回来了。就明明知道这算不上什么真正的人与人的社交,但那种有点猥琐的满足感居然还是挺让人开心的。

最近几天查动物园,看到了一段大熊猫的介绍,说成年大熊猫一般来说是独居的,但还是会跟其他熊猫打交道的。想到那么可爱的生物也这么孤独,是不是心里好受了点了呢。

但是,人不是大熊猫啊。祝我们至少过得比大熊猫充实一点吧。

最后贴两个我时间线里的微博网友独字热评吧。

题图:一种独叫做没人戴口罩。

“自言字语 — 独”的2个回复

  1. 觉得孤独了,可以毫不犹豫地找父母,他们永远是你的靠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