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飞逝金中那个页面最近的运营数据

还是先放数据吧

根据 Google Analytics 的数据,3 月 31 日 11:00 - 4 月 9 日 14:30,打开次数是 4780,用户数是 4230。下面重点介绍 3/31 - 4/4 这段时间的情况。

会话数是 4586,不过在这其中,真正拉动了开始拉杆的只有 3138,占 68.4%,也就是三分之一的流量跑掉了。

“看得下去”的访问量是 2009。什么叫”看得下去“呢?我在程序里做了匿名反馈,全部看完的时候会自动提交耗时,而在使用了触摸绘画功能、和选择忽略提示的时候,也会有自动反馈。有提交这类反馈的,就属于”看得下去“的访问量。这一下,2009/3138 = 64.0%,又少了三分之一。

而最后把 12 组照片看完,来到了精选留言界面的,有 1139 次,从拉动开始拉杆到此,转化率是 36.3%。

其实我最不甘心的是,我其实另准备了 2 组彩蛋图。触发彩蛋的提示被我放在了精选留言,可能写得比较含蓄 / 奇怪,但只要在评论框里输入“中金逝飞”就能触发。然而这个彩蛋的触发次数,只有个位数,早知道彩蛋最后就放个群二维码发红包了,进去的都是真爱。既然彩蛋都这么少人发现,一个 Donate 链接后面的两个赞赏二维码,在最后只收到一位家属的红包,就不是什么稀奇事情啦。

一点吐槽和解释

感觉已经开启吐槽模式了。的确,当看到别人的数据随随便便就能 10000+,而我撑死到现在连 5000 都达不到的时候,还是很想吐槽的。

不过仔细想想,这次完全靠自己,没去抱什么组织的大腿(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吧,某位新闻社的师妹一主动转发,流量就爆炸了),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罢。

为啥不抱大腿呢?嗯,毕竟这个项目是有其特殊性的,至少我觉得搭车还是挺难的。

至于我很不厚道地搞了赞赏页面,一是我想尝试下转化效果如何,事实证明跟我 N 年前的变现失败没啥区别。另外呢,做这个东西还是有成本的。码代码的时间成本说了没人同情,还是说别的。我在一月份的时候为了这个项目能在国内网站上架(不至于被微信分享自动限制),花了一百块买了主机折腾了备案。至于流量呢,现在估计也才跑掉 10G,终于把前年又派云活动送的 900G 流量用掉了点,这块钱倒是不多。

其实我也考虑过加 AdSense 广告,后来一想真有收入也就几块钱而已,提现都提现不出来,最后还是放弃了想法。当然,当时自然是想着用户体验第一的,真的加广告也会放在不碍眼的地方吧。

事实证明,做这种东西变现还是很难的,尤其是没抱上大腿的情况下。

那,做这个东西的收获是什么呢?一点厚积薄发的见识的爆发(以后真沦落到做码农也有个做到 production 的产品可以讲讲),以及一点经验的收获吧。

一点经验的收获

不管怎么说,还是很感谢这 1139 位大佬们能看到最后。虽然跟他们的 10000+ 差得很多,但毕竟这是实实在在的 1139,是实实在在地看完了。希望给这一千多人,带去的是实实在在的一点感触,和自己的故事吧。

而这次,我也尝试了新技术。

比如 Sentry,是看到 Tower 的某篇专栏博客去了解的。用起来之后,不说解决了多少程序错误,至少看着控制台还是很心安的。截止 4 月 9 日我收下来的错误信息有 249 条,其中报错最频繁的是数据加载失败(29 次)、匿名反馈失败(22 次)等等,还有好些垃圾 QQ、垃圾微信的浏览器内部报错,甚至我看到了 HTTP 被劫持的痕迹。

用了 Sentry,我才发现自己买的那台主机的网络不稳定原来是真的,动不动就来个超时。结果那天晚上我看到数据之后,立马决定上又派云 CDN 试试,后面几天又根据又派云的数据做了缓存优化。果然报错的情况少了不少,但是因为我在客户端设置的超时时间比较短,客户端超时的报错还是会出现的。

又派云的 CDN 支撑的主要是页面,图片稍早前我就已经放在又派云上了(那部分流量跟 CDN 的流量无关)。CDN 的流量这几天大概花了我几毛钱吧,还是挺物美价廉的。不过要不是这次我弄了备案,还真没法把体验做到这么爽快。

这种运维的经验,真得自己趟过水才会有的。

一点感触

本来做这个东西经过的大概一两个月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有趣的细节的,上面写那么多无聊的东西,估计已经赶走很多人了,自己又没火起来,就不写了。

摘一下自己昨天的微博:“刚才在 9 号线上玩了全程,居然只看完一半……这种东西挺适合展览馆搞个大触摸屏玩的。永远是自己,才对自己做的东西的细节感触最深、玩味最多。 ”

然而我刚刚看了下数据,电脑访问连 1% 都不到。亏得我寒假花了好些时间(一天吧)专门优化 IE、Edge 啥的触摸体验。

在发布这个东西的时候,我还觉得自己跟这所学校真的没什么好说的。每次回校,自己都是干正经的“工作”,我也不想聊什么母校情怀。而昨天正日的时候,我看着“梦之谷”的视频,突然发现自己跟这个地方还是有点关系的。似乎看到了熟悉的小学校服,似乎看到了无人机里图书馆前自己的身影(虽然慢放了几遍之后我也确认不了那是不是我),真切看到了自己做的视频截图里的别人。

然而过了半天,我才发现,我的那个金中,和他们的那个金中,实在有着太多的不同。他们的金中,朋友圈里有很多校友,有很多老师(甚至还有秀长),他们谈笑风生,他们互相支持,他们慢慢成长。而我的那个金中,是一个只能在细节里存在的金中。一些其他人都不会在乎的细节,而只有我看到了自己的痕迹。似乎跟他们比,我的确没什么可说的。

做了好几年的新媒体产业,发现到了这个时节,内容有两种特点,一种是干货的历史或故事,另一种则是情怀的表达。后者更容易得到共鸣而传播,而前者只是副产品罢了。而这个时节,本身就是一个做梦的时候,做梦不必考究什么细节,或许只求的是一种情怀。

或许,做梦做久了,我也该醒了。还是得为自己做些什么了。

最后的一点数据

说好的分享数据,还是得放一点更有意思的干货吧。

首先是又派云的流量。第一天瞬时带宽那么高真得感谢某位师妹。

日期 图片服务器流量 请求数 峰值带宽 峰值时间
2017-03-31 2.168 GB 31621 5.052 Mbps 2017-03-31 23:50:00
2017-04-01 2.230 GB 36025 2.297 Mbps 2017-04-01 00:05:00
2017-04-02 2.133 GB 34864 2.025 Mbps 2017-04-02 14:15:00
2017-04-03 1.091 GB 17798 1.141 Mbps 2017-04-03 17:30:00
2017-04-04 236.919 MB 3962 419.755 Kbps 2017-04-04 00:10:00
2017-04-05 25.427 MB 448 136.355 Kbps 2017-04-05 15:45:00
2017-04-06 136.747 MB 1649 350.177 Kbps 2017-04-06 21:05:00
2017-04-07 21.001 MB 292 101.465 Kbps 2017-04-07 13:20:00
2017-04-08 78.721 MB 1150 180.412 Kbps 2017-04-08 17:05:00
截至 4/9 合计 8.141 GB 128385
日期 CDN 流量 请求数 静态请求数 动态请求数 峰值带宽 峰值时间
2017-04-01 20.149 MB 5277 1964 3313 10.343 Kbps 2017-04-01 08:05:00
2017-04-02 24.154 MB 6324 2388 3936 17.871 Kbps 2017-04-02 14:10:00
2017-04-03 13.373 MB 3204 2669 535 12.861 Kbps 2017-04-03 17:30:00
2017-04-04 3.195 MB 820 626 194 3.291 Kbps 2017-04-04 11:45:00
2017-04-05 617.522 KB 156 106 50 3.070 Kbps 2017-04-05 17:25:00
2017-04-06 2.258 MB 504 410 94 4.467 Kbps 2017-04-06 00:40:00
2017-04-07 777.079 KB 157 108 49 6.861 Kbps 2017-04-07 18:00:00
2017-04-08 1.126 MB 294 201 93 3.022 Kbps 2017-04-08 17:05:00
截至 4/9 合计 66.401 MB 16926 8583 8343

然后是互动的情况。

Date sess start sRate allID IgnID IgnRate touch uTRate end keepR endR dura 1BRati ABRati ABLess ABLRate
3月31日 1039 788 75.8% 521 49 9.4% 335 64% 264 66.1% 33.5% 308 5.72 1.36 61 23%
4月1日 1499 983 65.6% 635 62 9.8% 405 64% 336 64.6% 34.2% 410 5.02 1.73 71 21%
4月2日 1304 857 65.7% 536 70 13.1% 303 57% 332 62.5% 38.7% 403 5.18 1.62 68 20%
4月3日 596 421 70.6% 258 28 10.9% 147 57% 171 61.3% 40.6% 376 4.89 1.49 33 19%
4月4日 148 89 60.1% 59 7 11.9% 34 58% 36 66.3% 40.4% 432 6.86 1.49 8 22%
AllAbove 4586 3138 68.4% 2009 216 10.8% 1224 61% 1139 64.0% 36.3% 241 21%

各项解释(数据只包括 3/31 - 4/4 的情况):

  • sess Google Analytics 的会话数
  • start 拉动“开始”拉杆的数量(Google Analytics 统计的页面跳转次数)
  • sRate 开始率 = start / sess
  • allID 当天统计到的匿名反馈的会话数(触发条件比较苛刻)
  • IgnID 当天选择了“忽略提示”的会话次数
  • IgnRate 忽略率 = IgnID / allID
  • touch 使用了触摸涂抹功能的会话次数(这个功能没有引导)
  • uTRate = touch / allID
  • end 看完了 12 组图片的会话次数
  • keepR = allID / start 从开始到看过几张图片的用户比例
  • endR = end/start 从开始到完整看完的用户比例
  • dura 平均用时(不准确),单位为秒
  • 1BRati = 前 6 组图片平均每组用时 / 第一组图片用时,数字越大说明第一组图片用时越少,可以反映学习使用方法的速度
  • ABRati = 后 6 组图片平均每组用时 / 前 6 张图片平均每组用时,数字越大说明“越看越投入”
  • ABLess 是 ABRati < 1 的会话数,可以认为他们“越看越没劲”
  • ABLRate = ABLRate / end,“越看越没劲”

更新

评论指出了一条我一直假装忘记的问题(因为手头没 iOS 设备):左右手势跟 iOS 自带的返回手势冲突。到这个份上我还是把 iOS 的数据贴一下吧,因为匿名收集没抓浏览器数据,就看 Google Analytics 的吧。

3/31 - 4/4 这段时间,iOS 会话数占 43.74%,会话数 2 千,经过 12 次互动后剩下 400(流失 80%);非 iOS 会话数占 56.26%,会话数 2.5 千,经过 12 次互动后剩下 794(流失 68%)。两者相差 12%,说明还是有些影响的。

实际上这次应用内置浏览器(以微信为首)的访问量达到 95% 以上,而微信也定义了左划返回的手势,这锅也不该全让 iOS 背。

如果右划动作是在很边缘的位置触发的(如这个页面),的确是个避免不了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像我这样的老司机,在发现触发了返回之后,还知道用不同的方式再拉一遍;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退了出去之后就是一次失败的经历,还会不会再有耐心点进来,就很难说了。

这块的确是我偷懒了,之前测试的时候用惯 Chrome 了。

所以我似乎突然明白为什么在手机浏览器中,上下手势会用得比左右手势多了。怪我。全文大概有一半的论据都不成立了吧。

“分享飞逝金中那个页面最近的运营数据”的9个回复

  1. 宏伟的共同记忆多看几次就会麻木,细节的东西却总能在偶然间触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你的细节,你的痕迹,我们一直在翘首以盼呀。

    1. 谢谢~可能再焖一会,真正有意思的东西才能酿出韵味吧。至少这次我就感受到了。

  2. 扎心了老铁,那个页面做的很好的,比起近期转发量高的情怀推送视频来说制作周期和技术含量都是更厉害的,但是有一点我认为的这个页面没有引起高的转发量的原因要和你说下:
    不知你有没在ios端下试试,在微信端(ios)的链接浏览页面中,滑块开始的位置是在最左边,但是从最左边往右滑的这个手势却是预先被浏览器定义为(后退\关闭)的手势,因此,每次从最左边按到滑块往右一大步(精准的按到了也还是会激活这个手势),就会退出,如下图:

    唯一的解决方法是一下一下一点一点的拖动直到过了那个手势的激活区才能大幅地动。
    我尝试在手机safari中打开网址,但是很遗憾这个手势依然存在,这样用户体验就不太好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许多访问量没有拉过去。可能某些安卓端也会存在(可能你测试的时候没遇到),这样很多人打开都打开不了更不好说分享了T-T (手机上看图和彩蛋比较小,彩蛋的设置有时也会影响分享转发,相对于这样的体验来说之前飞逝金中视频的影响力会大很多因为大家只需要点进去播放视频再全屏就可以了,减少了用户交互的成本而传播的信息量和情怀其实没差多少,提个小建议如果还要做这种页面的话不如就像常见的h5那样的点击一下就刷刷的过的可能转发量会大一点,当然这种对你来说貌似技术含量就太简单了)

    啊一直想反映这个算bug的小问题但是最近比较艰难就拖到现在了,技术大神phy祝你幸福么么哒。。

    1. 啊师兄好久不见~谢谢啦,仔细一想的确是整个交互还不够成熟导致的问题。看下下数据有 95% 的浏览都是从微信来的,看来下次得多借几个手机玩微信了 = =也祝师兄幸福~

    2. 另外,选择这一整套的交互方案,可能也有不甘于技术太简单的想法,但我更多地还是希望能多点新奇的”互动“方法,从而更好地去表现主题。

      其实我最早的设计灵感来自”刮刮卡“,但是后来发现手指擦除整个画面还是个挺需要耐心的事情,后面才另外设计了拉杆,弹窗也做了不再弹出的选项,也算是适应了人懒惰的一面。但是,整个交互怎么去充分适应移动设备,做到移动优先,这块我的确没做好。还是得去考虑传播的现实情况,才能更好地拥抱这个世界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