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者的自我修养 / 一课一练

这学期选了专业选修课“机电系统综合设计”,从第一节课就开始面对不同:王老师提前把全班的名单导进了“出题优”应用,上课要用手机进行课堂互动。虽然已经听说过类似的教学方式,但亲身体验还是第一次。一开始老师介绍的课程内容,以前自己似乎都“学过”,但我觉得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或许会有些惊喜,于是就继续上了这门课。

听课程的名字是“综合设计”,最后还有考试,当时的我不是很懂既然是“设计”,考试能考什么呢?后来,课上除了讲“正题”,每节课前还有“每课一问”,问的多是些分析估算的题目,需要熟悉各种物理常量和物理常识。比如“一个人怎样能拉动一架飞机?”、“旋转木马的电机功率是多少?”等等。做了几个星期的题目,感觉自己对这类问题从最开始的毫无头绪,开始慢慢变得有思路起来。

课程末尾,老师重提他认为的机电系统设计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分别是扎实的物理常识、快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出色的逻辑分析能力。仔细一想,作为一个系统设计者,的确需要有基础扎实、通识全局的修养,课上的这些安排正好切题。有时听起来很基础的知识,恰恰是自己还很缺乏的那些。

课下我们也没有闲着。老师分了组之后,每个小组拿着 1200 元的经费,开始了自己的机电智能系统的设计制作。因为在这期间,还有另一个必修课程要做经费 5000 元的一个项目,这段时间好几个项目并行,大家在“1200”和“5000”间来回,很是忙碌。不过在这其中,个人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我组的课程设计作品

总之,这门课下来收获还是不少的,在各种专业课中算是一股“清流”。看起来像是低年级上的课,或许在什么时候上都不晚吧。

还有一些琐碎的感想:

  • 老师第一节课做了一个“先修课程”的小调查,里面出现了老师曾经旁听过的一门光电学院张教授的实验课。根据调查结果有 4 个人参加过,但据我所知,这门课我们只有这个学年有机会上,而这学年班里只有 1 个人上过这课。根据这项,我很怀疑大家做“调查”的选择题的时候,是不是真的认真在做。要引发更多的思考,看来真的只能放主观题了。
  • 课程的目的性、系统性还不够强。有时上课讲的内容的确是先修课程中完整讲述过的内容(比如接口技术中的键盘是上学期刚讲过的),或许可以多讲一些各部分如何综合集成的内容吧。另外物理常识在课程中的渗透,现在老师是针对大家普遍反映的弱点来针对性讲述,这种有反馈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 有一节课,老师带着大家在 Simulink 里做了一次数学建模,从未接触过这种“玩法”的我对这节课印象很深,算是学会了一种定量分析问题的方法,在系统设计中还是挺有用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