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作业

经历过做题时代,好像怎么也绕不过抄答案这件事。

有一种抄的对象叫参考答案,有时用来打分,有时用来偷懒。客观题的答案我没印象自己有抄过。至于主观题的作业,有时候就是想不出来,在截止时间前绞劲脑汁发现实在写不完,忍不住到去看一眼答案,发现是个略;而有时候参考答案里能看到一些端倪,恍然大悟是会有的,印象中的我会试着去模仿,毕竟直接抄也太明显了。

当还有「同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有一种抄叫做抄作业,大概就是面对没有参考答案时的无奈之举。我淡淡的印象中还是有抄过几次作业的,大概是自己几次做力学作业的时候的绝望导致的。当时可能是那些作业算平时分,我觉得摆烂空太多会挂科这样子。但我敢说自己考试并没有抄过。抄别人作业的罪恶感似乎比抄参考答案的重一些,以至于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去细看自己抄过的答案,虽然好像拿到的分数也没有什么异样。

抄完作业,总以为自己会有时间回头再细看重做一遍。到后来,才发现自己永远不会留时间好好学,可能是知识有点多过了我的接受程度吧。

比参考答案更高级的是评分标准,高级到不像是可以抄的对象。不懂的时候,看评分标准会有一种精妙玄学感——我这个感觉可能是看多了高考评分标准来的吧。自己做了助教才知道,只要看过足够多的作答,似乎就能自然总结出来。面对同一道主观题,答案的多样性会超出想象,但有一些离谱的错再怎么修饰,一眼就知道是错。

虽然说自己鄙视抄答案这件事本身,尤其是无脑抄,但多少实际情况下对分数的恐惧,还是会推着自己做出这件事。现在想想,一些恐惧可能没有必要,注重过程固然比注重结果重要,但好像也慢慢能理解这个做法存在的需要。

抄工作

我在做某个小程序项目的时候收到过封邮件,一个隔了至少好多个省的学生说自己团队在做类似的项目,想看源代码参考。我最后回复说不大行,但是真要参考的话我有一份网页版其实复用了小程序的代码,里面的代码虽然是压缩的,但用开发者工具可以看格式化的源码(当时不知道为啥留着 code mapping)。后面我也没收到过人家的回复。这大概是我唯一一次被尝试抄工作的经历吧。当时就觉得这也抄,也太懒了吧,还不如让他们下一点功夫去翻源码。主要我这个项目的代码 overfitting 得并不通用。好像自己也没写过通用代码。

但再想想,我们平时看到的别人工作的抄还不少吗。我尤其不能理解的是百度,最近是没怎么用过了,但过去十年每次我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开着隐身模式去用他们的产品的时候,都能被我感觉到谷歌界面的影子,而且过几年就会更新抄一遍,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滞后。你又不是谷歌子公司,何必把人家的产品直接这么本土化,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吗。

抄这件事,在中国这个特殊的互联网环境里似乎成了一种常态,毕竟我们的生态跟别人不一样,把一个国际产品本土化本身似乎就能成为一种另类「创新」。但慢慢见多了,我又害怕自己对这个特殊环境下的产品有太多偏见,毕竟国际产品的抄也不是没有。

这几年接触了实际的产品才意识到,一些情况下看起来像抄,但可能更多的是巧合。两个公司隔一两个月发布了设计类似的硬件产品,只要对两家人的商业道德还有基本的信任,后面发的那个大概率并没有抄,毕竟很多决定可能一两年前就做好了,大家还会对外人守口如瓶。或者说制度化创新这件事,需要的时间比自己想得多太多了。

但也不知道为啥,最近感觉身边人想抄的欲望比以前多了一些。别人已经做好的一个模式,拿来就能赚钱,这么诱人,为什么不抄呢?又或者提升一点高度,称之为「致敬」,又何尝不可呢?我们就参考一眼别人怎么做的,大家都公认别人是天才,做的选择不会错太多,自己工作少死一些脑细胞、少磨一些嘴皮子,为什么不试试呢?

到最后我内心发出的一个声音说,「这么做标准也太低了吧」。但似乎也只停留在内心里。

抄人生

写下这篇博客的标题其实是七月初,当时想写的内容就是这一节。可能这就是心情反复的一个迹象吧。

高中的时候听到其他同学对一个有点可爱的妹子的评价是,有一些「死读书」的木讷,一个例子就是她有些无脑地追星。当时听到之后有一点恍然大悟跟小悲伤。我不算有追星这个爱好,追星这件事似乎是一种仰视的羡慕与喜爱,但又并不是完全的抄,毕竟大多数人还是会意识到自己达不到追的人的高度,虽然叫「老公」、「老婆」起来没有距离感,但现实还是现实。

后来我发现自己有一些比追星更危险的想法。我有幸通过各种归属认识到的人之中,有一些很优秀的小伙伴。明明理智告诉自己,离人家的生活并没有那么近,只靠有限的接触,并不知道很多别人生活里的缺憾。但偶尔感性有一种冲动,要是能够百分之百地成为别人,过着别人的生活该有多好。

写到这里似乎就该引用一些文学作品里人生替换的片段了,但我并没有什么文化。我想起的只有前阵子我破天荒看的同事推荐的电影,「Being John Malkovich」;我看它只是因为办公室神秘楼层这个梗。电影里大家对体验明星的人生很买账,即便时间到了之后自己被摔到高速公路旁的土堆里也不遗憾。然而被体验的人的日子因此过得有多奇怪痛苦,大家也不大在意。至于说有人借着这个可能性把人际关系玩出花这件事,我是没有办法理解。

我在有这种幻想的时候,的确没有考虑到被这么想的人的感受。这么说「自卑」的另一面的确容易变成道德美化(链接的这条微博感觉是最近读到的最好的一篇开导)

理性的自己意识到了抄人生这件事情的不对劲,再想想,似乎只是自己需要一些深交,才能少一些无端的幻想吧。最近我慢慢开始了这个尝试,当然进展并不好。很多时候就觉得缺一个话头,再加上一点换位思考,自己不知分寸的主动容易变成冲动,另一边容易看成怪叔叔,我又不希望永远失去跟有趣灵魂打交道的机会。我也渐渐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就是难打交道——人有的时候不在那个状态,大概怎么激发也没有用吧。所以在开窍了之后,还是得靠多给自己创造机会来多一些可能。这个世界绝对数量的好,但愿能冲淡搞砸了的痛苦吧。

但很奇怪,这个尝试过后,我却会发现很多巧合。就明明我羡慕的人跟我走过的路不一样,但做出的选择或多或少地不约而同。既然我们很多想法差不多,我为什么不能去抄别人的一点人生作业呢?但又换个角度想,在自己的 echo chamber 里 (这个词是看一个博客看到的,当时看有被打醒),大家都一样,爽过了之后,又怎么样呢?

或许人生的不同,在于我们用心走了不同的路,在路口偶尔地会合、开心地寒暄的时候,能够相信别人帮你探过了路;但到最后,路还是要自己走,听来的经验照抄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自己的体质也不能照单全收,还有一些不相信的苦头经历过了才知道是真实。而同路这件事,是一段可爱的经历,有的话心情会比没有会温暖一些,只要抄得不多,或许不应该太计较。

要是能抱着这个想法去看别人的生活,「抄人生」对于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来说,可能就没有那么刺眼了吧。或者说,其实也抄不来,但行动的时候要绷着这根弦,免得自己掉进坑里。

或者也可能只是我想多了而已。我羡慕的小伙伴们可能完全不会在意被抄这件事吧。

题图:我的高中答题卡

“自言字语 — 抄”的一个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