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的四年,满满的反思

站在本科大四毕业的节点回望,过去这四年真是时光匆匆。仔细一想,接触的环境高大上了,学习的知识广了些,自己的心态也有了些变化,不过可能跟四年前相差并不大。这个时间的确也应该做一个总结,想一想四年间变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一、 学习

四年来的学习,学习了数学、物理、机械、电子等基础知识,也学习了机电专业的各种专业应用。大学的老师们风格迥异,每一节课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认真上课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收获。

习总书记在中科大调研时说,大学生应当“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现在想起来这句话非常有意义。对每门课,大学生都应该认真去对待,这些课程对未来的在本专业的工作研究都会有所帮助。

大一上何老师的机械课程时,老师要求要投入课时 5 倍的课余时间在课程学习中,当时我自然并没有做到投入这么多时间。现在想来,虽然数字大,但用课时的倍数来要求自己学习还是非常合理的做法。曾经计算过,花 2 - 3 倍的课余时间还是比较现实的。大学期间自己放在学习上的时间真的还是太少,相信投入了时间,自然会有收获。

不过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在这期间我们面对的事务不再单一,如何去分配时间也是重要的一课。“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东西,拿到最好的成绩,留足够多的时间给科创、学生组织等课外活动,最后简历里大学部分写得满满的”,我觉得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还是不多的,光是学习能力和缩短做每件事情的时间的能力,就能证明他们很早就属于人生赢家了。写到这想起一个说法,学业、社团、爱情、睡觉,大学生在这四种事务中只能选择三样。大学是成年后第一段珍贵的青春时光,我认为过得太忙可能并不是好事,还是应该留一些空间去呼吸的。不过回过来说学习,做为大学习得“基本功”的主要方式,还是应该多投一些时间的。

在这里,我想还是提一提学习本科课程过程中的那些老师们吧。是他们领着学生们走入了大千世界的一个个小花园,感谢的话不能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吕老师讲的课还是非常生动的,后来听说这是他退休前上的最后一届,略略有些可惜的感觉。后面上毛中特课程的张老师,风格就完全不一样了,感觉他的课程组织非常现代而充实;虽然上课偶尔会跑题,我也并不是对其观点非常感冒,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门好课。这一系列课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反而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这门课虽然认真听的人不多,但李老师讲的各种专业知识还是打动了我很多,比如对内向和外向心理的理解。老师在课后还很认真地回了当时我困惑的邮件,虽然没再回邮件,但我内心对老师还是充满了感激。

体育课说起来真是很遥远的一门课程了。想起那个在课上什么都不熟练的自己,还是有些后怕的。想感谢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和在课上的同学的帮扶。可能还是因为不够自信吧。

机械工程基础的何老师刚才提到过,其实他对学生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但对于这一门课,虽然每节课的信息量巨大,但老师还是对我们很宽容的。老师在课程结束后发的文字,看起来是非常“佛性”了。老师也提到过,他对我们这个专业非常不理解,啥都学、啥都不精。从专业的角度上看的确如此,但学课程的人或许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吧。大二另一门机械课程路老师也非常有意思,也是不停地给我们讲课程没有安排的专业知识。虽然厚厚的机械书我都没有认真看完,但那种专业精神还是让人难忘的。

说到专业基础课,自然还有模电数电,以及理力材力。这几门课自己也是没有上好。印象深刻的是理力的白老师和材力的刘老师,也是要求非常严格、个性鲜明。能够认真地做好一件事,真的是吸引人的啊。

到了大三也就有了真正的专业课,各种控制技术、信号处理,以及机器人学、传感测试,这些课程的知识也是很多的。王老师、韩老师、蒋老师、李老师,印象深刻的细节真的太多了。现在想起来,学习的动力真是一年比一年小,少了那种钻研一件事情的动力,结果真的学得太差了,对不起老师们。

还有实验课,数字信号图像处理的潘老师、电子实验的张老师,在她们的课上我感受到了实践和突破的力量。也不知道这些好课是否还能够延续。

看了一遍课表,感觉大学期间对学习的那种迷离感还是重了。在接下来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按着习总书记的指示,少一些迷离,多一些钻研,有理想、有追求才是。静下心来刻苦学,在现在这个时代,在现在这个阶段,真是难求,我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用这种做法来鞭策自己。

二、 兴趣

今天在学校外面看到人大附中的学生放学,突然发现他们的课余生活跟我们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差并不大,不愧是帝都的优秀学生,层次的确高。但仔细一想,刚成年的年纪,稍微早成熟一些,也的确能够做这些个事情了,能够承担的事情的确也很多了。这时候,把课余时间投入到一些正经的事情还是挺受用的。

说到兴趣,不得不提起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组织和社团。人的本质还是群居动物,社交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因此避免不了去跟其他人打交道,尤其是一群人打交道。并且人还是挺从众的,自己也是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非常明显。这也挺能激励自己把事情做好的。

之前因为在高中阶段参加过社团,感觉能做的事情还是少,所以大学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加入什么组织。大一参加了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活动,做了支教和场馆引导,虽然本意是想收获一些志愿时长,并不是纯粹带着志愿的想法去的,但感觉参加下来,收获还是挺大,尤其是对其他人生活的认识方面。此外还完成了高中相关的一些项目。

到了大二大三,课余时间都是自己折腾。做了一个大创,虽然感觉做得并不好,但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算是失败的团队管理经验。写了两年每周一篇的科普博客,可能花了自己不少时间,回过头看,虽然里头的营养并不丰富,但还是积累了不少想法。做了若干个网络的小项目,都是兴趣驱动,课表采集、实时公交显示,感觉这些靠空余时间慢慢磨出来的项目,才是历久弥新的。但现在看起来,这段时间真的也没做什么。

到了大四,逐渐开始有一种“厚积薄发”的感觉。做了两个小机器人的延伸工作,还开始做学校部门的一些项目,最后加入了一个网络相关的学生组织,事情也就更多了。这个过程中接触的大多是实际的工程问题,也慢慢发现如果拿自己的兴趣当饭吃,比拿专业知识当饭吃靠谱多了。已经有好几个老师说以为我是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了,可能兴趣对人的推动力的确是挺大的。慢慢地也感觉自己的时间开始不够用了,或许这是人生没有计划导致的原因罢。

三、 志向

总会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这是一个好问题,一个我自己也不知道清晰答案的问题。在我不得不给答案的时候,我可以给出一个理性的答案——这个专业覆盖了很多方面的知识,能够扩展我的知识面。实际上的原因,我记得当时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看到计算机专业在自己省分数相对比较低,有那么些的嫌弃吧。然而到了学校才发现,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要求挺高,尤其是数学。加上我自己一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人生规划,觉得毕业了做什么其实都行,觉得死不下心,所以多少个无所谓和缘分,就来了这个专业。

最近几天回看了山区志愿者卢安克的采访视频,提到了他家庭的故事。卢安克出生在德国汉堡,他的父母从不要求孩子必须按某种方式生活,最终孩子都成为了国际志愿者,没有常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这种来自发达国家的独特价值观值得我们去思考。“不急”,先把基础打好,等到有了机会,抓住之后能够向上走,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人生规划还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早有好早准备,或许能早点成为人生赢家吧。真遗憾自己一直缺少这个明确的想法。本科生活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找到了出路,想明白了规划,可能更应该多学习,把基础打好,为未知的未来多准备一些吧。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应该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才能够为社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匆匆的四年,满满的反思”的一个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