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是一个时常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存在,到了冬天,时常出来作怪。

举个比较“走近科学”风格的例子吧。某高校的图书馆闸机曾经出现过手一接近,就会放电的情况,而且在冬天特别严重。经过检查,最后发现并非闸机漏电,而是静电惹的祸。

静电看似如此不友善,实际上人们已经利用静电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最近我在课上听了李老师对静电探测及其应用的介绍,发现静电还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就做个小总结吧。

静电怎么来

静电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该复习一下物理了。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正常情况下,物体中正负电荷电量相等,对外就不显示电性。在一定的外部作用下,物体得到或失去一定数量的电子,使物体内部的正负电荷电量不相等,物体就会对外呈现电性。

对于静电而言,具体的起电形式也有好几种。

  • 摩擦起电:两种物质摩擦时,由于两者的电子逸出功不同,电子会从低逸出功的物质流向高逸出功的物质,这就完成了起电。
  • 静电感应:把带电的物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则导体上的电荷将会重新分布。实际上绝缘体也会稍稍有静电感应的现象,这就是带电物体能吸引小纸片的原因。
静电感应现象

而在人正常的生命活动中,总是伴随着电现象的产生,心电图、脑电图就是这么出现的。人身上有电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当然,量小而已。

在湿度比较高的时候,空气导电性好,人的静电可以通过空气慢慢导走。而在湿度低的冬天,静电在积累之后,当人接触到其它不同电势的物体的时候,静电荷会通过瞬间电流发生转移,发生了放电,这时候你就能直观感受到静电的强度了。当然,因为静电荷数量还是很少的,这样的放电通常几纳秒就完成了,所以“电不死”。

实际上,任何接通电源,或空间高速移动的物体,都有可能因不同的带电过程带上静电。有时需要利用静电,而有时却要消除静电,这就成了一门大学问。

静电的消除和利用

很多物体、设备对静电敏感,静电虽小,但可能让它们的性能变化,甚至损坏,更不用提静电放电瞬间那吓人的电压了。

解决方法也简单。比如使用抗静电剂,使物体表面变得容易导电,从而防止静电积累;在环境中使用空气加湿器或离子发生器,减少静电积累;用如金属网制成的防静电包装来进行保护;人操作的时候穿戴防静电装置等。

不过,在复印、空气过滤、印刷、喷漆等领域,已经有利用静电特性,实现粉尘类物质的吸附、定位的应用了。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们了。而静电的无所不在,产生了“静电探测”的新玩法。

激光打印机利用静电确定墨粉位置

静电探测

静电探测的方式很简单,因为静电是一种电,会有电场,只要想办法去感应电场相关量的大小就行了。

由于电场的特性,静电探测可以实现被动式探测,也就是不发射信号,也能实现对目标的探测。而且,静电探测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探测,具体的实现方法主要有直接感应式、旋转叶片式、集电式、振动电容式等。

静电无处不在,静电探测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隐蔽性、抗干扰性等,因此在军用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应用。其中一大应用,是对空中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因为空中飞行的要与空气高速接触,很难避免静电的产生。新的隐形飞机也在研究如何减小静电导致的目标暴露。

而在民用领域,静电探测也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比如,人有静电,手部作为带电人体的尖端,在空间中移动时,会对周围空间的电场产生一定的扰动。所以,利用人身体运动时静电场的变化,就可以探测人的运动情况了。

手势识别极板示意图

现在在市面上,探测人体运动的成熟方案主要有图像识别、加速度感应等。图像识别对环境光线有要求,只要环境稍暗,就很难完成。而加速度感应需要人携带或大或小的传感设备。相比起来,静电检测设备在旁边对着人的方向检测电场,就可以识别到体态变化,不受光线的限制,挥手打游戏也不成问题。这看起来还是十分有竞争力的一种解决方案。

同样,也可以利用静电探测技术进行步态识别,毕竟人走路的时候鞋跟地面摩擦也会有静电。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探测方法,其相比摄像法,能够有效的解决遮挡、光线、视角等问题。

步态识别示意图
步伐静电信号图

虽然静电探测技术的各方面研究还有待深入,但可以肯定的是,像静电一样,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各种细微的物理现象,给未来的生活带来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P.S. 为啥发在一课一练栏目了?很多人觉得这个课没意思,当自习课上的,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