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结束了,不知不觉居然来到了年代更迭的时刻。自己这一年到底做了点啥?我还是用一些强行拼凑的数字来告别好了。

其实因为过于矫情,本来不想发公众号的,想了想都多大了,还是坦诚一点吧。​

1708 单

这是我今年在学校信息中心接待客户、开新工单的数量,实际数量应该会更多。因为错过了找实习的时间窗口,而且我也以为自己会学习,于是今年暑假基本上都是在那边值班营生了。接电话似乎有一种毫无技术含量的感觉,但客服台提供全校所有 IT 业务的前线第一级支持服务,只要细心,其实是对各类 IT 架构和安排很好的学习机会,还能真实地感受到各种客户的痛点,我懂得多的那一点东西偶尔也能用上。细节我想了想还是不说了,我的直觉是没人愿意了解,反正学到的东西都是自己的。

这份工让人愉悦,少不了一起工作的小伙伴和职员们。虽然问题也不是没有,但大家都热心用心开心,真的是感激不尽。毕业了工作也不得不结束,不考虑什么前途的话,真的会挺让人难忘的。

163 封

这是我今年收发的助教相关的邮件会话数量。今年莫名做了半年的某课程助教,我们主要负责修订、辅导、批改若干个上机实验作业,尤其还有当面向学生提问实验设计、然后打分的环节,还有另外的一些琐事。除了负责二十多组实验演示的时间预约等等这样的琐事,这学期的实验环境小意外也有一些,我也得判断问题、推动解决。自己应该是没机会在学校死赖着了,也不知道自己辅导拔高别人的能力怎样(我感觉是不大行),但这样的助教机会之前似乎也没有过,我也就当着是一种回报服务了。

这个课程的助教加上我今年有三个人,一位对新生和培养计划比较熟,一位则是智慧担当,我则算是对全校的事情大概了解、文员类的事情比较熟手。我觉得是莫名平衡到罕见的状态了。而且算是跟两位大佬和老师好好接触了下,遇到了一班有趣的学弟学妹,感激不尽。

图片来源:黑板网截图

568 次

这是我今年在 GitHub 上“活动”的次数。这些个活动,大多是我若干年前订阅的自己熟悉的开源项目,看到一些简单问题,就去帮忙回复回答一下这样子。要是真的问我有没有那种很多 stars 的项目,还真没有。而作为一个 GitLab 用户,自己偶然间的一次文档类 MR 刚好撞上了他们的某个活动,于是就被送了个“我的第一个 MR”的杯子。GitLab 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他们的全开放模式也在今年遇到了新挑战,岗位国家限制和第三方服务遥测闹得沸沸扬扬。真的让人禁不住去想,拉近理想与现实会有多么地不容易。

图片来源:GitHub、GitLab

+3026 -1650

这是我在某个课程项目里的 Java 代码增改行数。上面的话题聊了挺久,给人一种我平时究竟在上什么学的疑问。的确这一路过来我也挺想问自己的。这个项目是基于 Java 的一个复杂形状三维弹跳计算和显示,你看到的增改数据这么大,主要是因为我中间对别人负责的现有代码做了重构,把一些函数拆到不同的类,从而更好地 OOP,也方便大家协作。实话说,最 fancy 的物理引擎都是杨大佬看了多少文献写出来的,我想要是有机会能好好往这个方向探一探,似乎也是很有趣的事情呢。这个项目也得以跟大佬有些交流,同样的感激。

99.53%

这是 mirror.bit.edu.cn 今年被监控宝 15 分钟定时检测的 IPv4 可用率中,数值最大的一个(有四个监测点)。今年真的一个像样的项目都没有推上线,而在这个不大不小的镜像站这边,从去年一个 beta 级别的新版本造出来(没人上线)之后,也只有我一个人干重活运维。今年主要把旧系统里的同步机制和存量镜像做了学习,写了个 bash 的同步日志汇总工具,凑合用,接着又扯了大半年的存储驱动从而解决更大的问题。所以说,没什么大成绩。

而这个可用率,就属于运维很重要的一个 KPI 了。图中的那个故障,就是我们的一次配合网信中心的(突然的)计划停机,执行得并不是很好(很多流程我们也是第一次走,没有文档)。还有一两次小故障,我们也及时排查了耗时请求来源并采取了措施。最后一次则是我在排查挂掉两个月的 IPv6 服务的时候,机器服务挂掉了。还是要感谢在校的各位对我这个午夜运维的包容。我们也都知道这没法长久,但愿新年有新气象吧。

图片来源:监控宝截图

8696km

这是谷歌地图记录的我今年身体移动的距离(包括在交通工具比如飞机中的移动),我也不知道准不准。谷歌还说今年我出去玩了 8 次,我也怀疑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多,也没仔细看。如果你启用了谷歌位置历史功能,可以通过 Google Takeout 下载 JSON 数据后,在 bash 中利用 jq 得到以米为单位的距离汇总:

$ for f in *.json; do jq '[ .timelineObjects | map(select(has("activitySegment"))) | .[] | .activitySegment.distance ] | add' $f; done

今年也算是跟着亲人友人去了很多地方吧,见识了都市文化与乡土气息。图里的这次,则是我暑假自己去的一趟华盛顿,参观的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走完的感觉是真的没看够。能给出这么标准的译名,是因为昨天我很偶然地在看 CCTV 新闻 30 分,居然有一条简讯说这个馆要关门了 (1:53),之前完全不知道这件事的我被吓了一跳。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这个馆里展示了 911 事件当天全球各大报纸的头版,只有一个熟悉的文字的报纸的头条不是 911,而是把消息放在了角上。这个结束,也算是这个年代结束时的一个无奈的巧合吧。

395km

这是我骑行当地有桩共享单车,他们系统估计的我今年的骑行距离。有自行车的确挺方便的,还不用担心没地方停车(谁叫我开车太烂没过驾考呢)。然而我今年的体重上来了,变胖了,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个体型了。骑车真的不是真正的锻炼呢,但愿明年有些改变吧。

217 天

这是我在 V2EX 网累计签到的天数,要说明的是他们是允许中间断签若干天的。看这论坛,基本上就是了解中国互联网动态和技术热点。我还依稀记得当年在上面跟人打过嘴炮、被人多服务关联,在这里真的可以看到不同人的不同立场。我一直坚定地敬佩认真运营社区的人,然而这个站的确有好些个自相矛盾的策略让人难以理解。依稀让我想起当年刷知乎的日子,看样子自己这些天能签到这么多天,真的是工作量不饱和了。

图片来源:V2EX 网截图

82%

这是我今年在 weibo.com 发的 237 条微博中,转发微博(相比我自己新发的微博)所占的比例。而我不少“原创”微博是一些我没搜到别人微博,而发的互联网链接,属于另一种转发。依稀记得当年刚有微博的时候大家都是拿微博当日记,原创多又多。慢慢地别人开始转发了,而我还是会发一些想法、创造一些内容(比如图片)。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也变成了“转发微博”党,看到了类似的想法只转发、无话可说,自己的创造力变弱了。

记得几年前可能是因为工作量不饱和,曾经立志做生活博主——也就是多发生活照片,少发宅男截图。然而工作量饱不饱和我不清楚,照片是发得少了。要说明的是,这完全不是因为我有人可以聊天了。要是跟网协的大佬们一样,都有女票可以聊天,该多好啊。

图片来源:微博网

33 次

图片来源:即将在 2020 年迁址的 MIT Museum 展览

这是我最尴尬的一个数字,自己搞的新版的简历今年有 33 次 Git 提交。去年的时候我拿网页撸了一个响应式适配电脑、手机、打印介质的简历,但仔细一想,感觉需要有更好的方式来对内容做排列组合。于是今年我用起了 Hugo,找了个模板把自己原来的网页结构移植了进去,顺便实现了优雅的结构化和 i18n。然而我最近仔细想了想,虽然那个网址我在应聘场合是能给就给,但估计根本没人意识到我的所有简历 PDF 都是这个不起眼的网站直出的,里面很多的细节可能就根本没人感兴趣(跟我前面提到的信息中心经历差不多)。到最后,可能只剩下我自己维护得很舒服了而已。

突然想起前几天在其它平台看到的知乎上的一句话

对大公司来说,很多技术已经流程化,模块化,标准化,用就行了,不需要搞清楚技术细节。

对嘛,你啥细节都懂真的没啥用的,你乐此不疲的,有些人还不乐意、嫌你事多了呢。我很感激的是,在信息中心工作的这一年的半职场,大家对我这种类似的行为还是很宽容的,但走远了,总会碰到不同的。

而我又突然想到了当年的无梦之旅。我相信很多人还是心里有大梦、然后会朝着去追的。

而毕业暂时就在当地失业、却还有一堆事情堆着可以做的我,面对新的年代的到来,只能说的就是图里那句其实有点别扭的承诺:I am working on it.

本文使用并修改了 Ross Elder 上传到 Unsplash 网的图片。

“用数字告别 2019”的一个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