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不好意思,我又开始造轮子了。又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我遗忘的栏目。

在大学,每一门课程都可能是一个新天地。总会感慨自己能体验到一些神奇的课程,却总是没有机会去仔细思考,为什么这课让人印象深刻。终于有了这个机会。

另外,其实这个公众号是接受投稿的,不过就我这种奇怪气质的文笔,估计也招不来什么稿子吧。

选修实验课,3 学分。在北理工的你,或许之前体验过,大概知道这意味着,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但再难,日子也不会太难过。

几个月前选课的时候没选上选修实验,后来我捡漏的时候,看到了这门课。光电学院开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设计、实验与制作 Ⅰ》,听起来有点深不可测,还是光电那个高考分数最高的学院。

于是我就选了,没想到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里我只会介绍跟实验课本身有关的那些事。

系统的课程设计

这门课一直有光电学院张忠廉教授的加持,他把光电的创新基地的理念,全带到了课上。

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你会听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最佳结构”、“科学研究的八个过程”这些概念,而且贯穿始终。

很少会有课程,会在公布实验安排之后,希望你能照着实验安排的时间去预习的。仔细看实验安排,正是覆盖了“科学研究的八个过程”这个理念。而在总结的时候,课程也极力希望学生能深入认识这些实验基地的观念。

老张教授总会说,这门课上没有人会玩手机,算是一个“奇迹”。其实我觉得原因很简单,每节课讲的内容有马上实践的机会,课上的实践要跟你的最终成果(或者说,成绩?)挂钩,自然就没有人敢马虎了。而这些,都要靠对课程系统化的设计。

敢布置,就能培养

在第一节课上,老师自己就说,这门实验课作业很多。什么?实验课还有作业?

果然,接下来的十个星期,每周需要上交一份 B5 纸张(注意不是 A4)的手写报告,或者是设计报告,或者是总结报告。课程安排上写的是每次作业 10 课时,实际来看,一星期的作业,写上半天一天很正常,而且还不能打印。

或许只能手写的设定是为了防止没脑写作业吧。的确现在有很多人,在电脑上写的东西会比手写的不用心。(然而我每次都是电脑草稿抄到纸上,至少电脑可以随便涂改)

之前我也算过,我这个学期一门课也只能保证 1:1 的课上:课后学习时间。这门课的作业量,占时间比例是 1:2。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门选修实验啊。没人会想到选修实验会布置这个量的作业的啊。

之前听一些老师说,自己也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理想,但是“课时不够”。上完这课,我发现,有含金量的事情很多,或许完全就是你敢不敢布置的问题吧。当然,这是选修课,所以你也有退课的最后选择嘛。

细心认真到底的老师们

想了解这个课的神奇之处,一定要认识下上课老师们:两位很萌的女老师,还有一位“甘做后勤员”的老教授。

你们别乱想啊。当我知道老师这么萌,周末还带着小孩来教学楼串门的时候,真的感觉她们是人生赢家了。

老师对待课程的细心认真,在讲要求的时候完全可以听出来。每一次王老师对全体同学发指令的时候,几乎都是很清晰的,永远考虑所有人的所有情况。而且每次下发东西,都会带着所有人核对东西齐不齐,然后另外两位老师会马上安排补领。

当然,有的认真你是平时听不出来的。老张教授常驻基地,每次实验结束,都会对一百多套仪器全部做一遍检查(或许是有人帮手的吧)。有一次,一个指针电压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我摔了一次的原因,没有了示数,于是我跟教授报了问题,老张教授把表拿走,嘟囔着说“诶我之前把所有的电压表都检查过一遍了啊,怎么会坏了呢”。听到这我自己有点尴尬了,不过教授后面也没说什么。

实验课能做到人手一套工具仪器,已经很少见了。而大家每次实验都能顺顺利利的背后,或许靠的就是这种检查每一块仪表的,满满的认真吧。

或许所有上实验课的老师都该来听课

实验课怎么上才能更有效?我觉得所有有关的老师都值得来旁听这门课。很少有一门课,能做到人数这么多,还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当然课程里有些小瑕疵,但好的做法我总结了几条:

  1. 要有大空间。这门课使用的是阶梯教室,每人用两个座位。老师在安排课表的时候还把教室中间座位比较密的部分,每隔三排就空出了一排。效果自然很明显,通过走道,老师可以方便地为每一个同学帮手。
  2. 要有足够的设备材料。这个就要花钱了,而老师们解决的方法也很巧。比如这学期课程里有一个函数发生器的整机设计,老师就开了一门函数发生器的开放实验课,要求大家尽量都报这个实验。原因很简单:开放实验课开课学校会有额外的资金,老师们就用这个资金专门解决这个实验的原材料的问题。实际上,这门实验课可能是我上过的物料和工具数量最多的实验课。
  3. 讲细点,讲多点。电路焊接很多人都体验过,但这门实验课讲的应该是最详细的。第一次做的时候,老师的分步讲解讲得很慢,会等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完成再进下一步,而且老师还会利用实物投影仪和巡视的方式,保证教室里每一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清楚要求。可以说这门课是我上过的实验里“用户体验”最好的课程。
  4. 关心每一个落后者。有时因为一些悲催的原因,电路实验都会有不能正常完成的情况。首先,老张教授非常霸气地把实验时间拉长,虽然平时是十点下课,但他会说“你们不着急,现在还早着呢,老师陪着你”,一直到十一点多,没弄完的学生自然就少了些压力。这个因为学校制度和校区的原因不一定所有老师都能效仿。另外,在大部分同学完成实验之后,三位老师会进入“单窗”模式,轮流帮还没完成实验的同学看看是什么问题,非常耐心地指导解决方法。实际上大部分的电路在老师的帮助下都能很快地找到问题,并修复。老师主导的疑难故障修复过程,其实旁观的同学自己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还真不会有偷懒的。
  5. 给一小部分人提高的机会。给实验课设置选做环节,让一小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多做一些、成绩高一些是很好的做法(很荣幸自己不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模式)。的确为了照顾到每一个人的能力,让每个人能学好基本功,正常的实验内容也没必要太深入。但对于所谓“大神级”的学生,这真是远远不够的。选做的环节,可以是更深入的内容,也可以是创新设计。当然,让所有这些同学必须对着全班做总结报告(锻炼表达能力),老师再提供些指导,就更好了。这些正是这门实验课在做的。

我知道有同学要打我了

的确,要是所有的课程都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累。所以要相信,不是所有课程都会变成这样的嘛。

不得不承认,人是有惰性的。学分一样多,为什么要选作业暴多的呢?要是早知道是这样的话,本来这个学期就很忙的我可能真的就不会选这门课了。

不过,这课让我对模电的认识又深了一些(虽然还是感觉会挂),当然不只是这方面的收获。对想体验产品研发过程的,想好好做些动手实践的,想学做一些可以拿出来装 13 的电子电路(用来求职升学)的同学,我强烈安利这个课,反正下学期(内容是单片机)我留了个名额给你们 🙂

“电子实验课的境界 / 一课一练”的2个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