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本文纯属个人的思绪宣泄。
时间真快呀,这可能对于所谓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感觉吧。都已经 2019 了,来一点什么十年挑战,然后就会想着怀旧,于是就发现自己已经再也不是那个「宝宝」了,自己却依然是一无所有。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年我写的东西越来越少的原因吧。除了抱歉之余,也请不要带着什么改变的期望。手头堆的事情太多了,写东西的(一些可能莫须有的)顾忌也越来越多了。
回想起来,2018 的上半年可能是我这些年来最充实的半年了,四处奔波,赚几份钱,认识了不少人,简历也莫名其妙地多了好多能写的东西。然而一切就在我夏天第二次从北京回家之后就结束了。可能是因为平衡,马上人就颓了下来。
之后的这段时间,干正事之余,看视频的时间变多了,看别人的时间也变多了。
我居然把爱情保卫战的 YouTube 推荐的几十条小视频都过了一遍。点进去之前是被明显假装台湾综艺的封面吸引,带着猎奇心看的,后面听涂磊讲鸡汤好像还挺舒服的(虽然比孟非毒),似乎懂了很多,然而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现实用途。有一天晚上好像是搜了一下叫兽易小星,居然把《万能图书馆》看得七七八八的,这网剧还是那么有点意思的吧,叶小星讲大道理的那种正经与幽默之间的度拿捏得还挺好的。还有某一季变形记,男主挺像网协某主席的(可能我脸盲),不过现在这位曾经的主席都已经在为人生开始新的拼搏了。
重复看的东西也不少,柴静那一批《看见》的专访的人文关怀,《恶毒梁欢秀第二季》的独立态度和对音乐的重视,《鮀恋》熟悉的那些场景(看多了反而感觉故事线自动变短了,不过真的还是太杂)和文化冲突,《爸,我一定行的》的朴实口音。越看越有韵味的重复感,毕竟好茶难觅。
仰慕别人的时间也变多了。网协的唐老板跟冯大佬还是那么忙,还都去出题了;曾经只有互关之交的微博网友都开始上正规正矩的电视节目成为情感主角、睿智选手了。站在远方窥探与不可避免地脑补别人的生活,总是自带滤镜的,真的感觉别人过得挺好的。
然而自己这半年项目做得稀烂,一个机器学习模型准确率还不如随机猜,应承了别人的事情也一再跳票(不过这个自己倒是有先例了,我可是真的不想跳票的但是就发生了)。刷新各大社交媒体的时间变多了,有意思的事情却也做不大动了。
两年前有两位老师在简书上开了账号写东西,他们的昵称一个叫要多想,一个叫要多做。当时就觉得这个命题还挺有意思的。毕业之前还仔细想过自己该走哪个方向,觉得两个好像自己都挺缺的。而现在的我,肯定是要多做了。看了那么多东西,想法应该是沉淀了不少,而做的东西真的是 TCL。说是要多做,然而面对现在手头作业里的推理证明跟算法集锦却还是一脸茫然。
实习那就更没谱了。其实在开源项目跟着 issues 修 BUG,虽然没工资,但似乎也是个挺好的实习经历的(主要是不需要什么应聘流程就可以上)。然而自己真的可能需要有人推一把吧,正规地来一遍。
这几个月一直在打零工接电话,终于发现自己是个话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明白的人了,可能跟我之前对自己的认知反差太大。了解到的新事情也蛮多的,有时以至于会有无穷尽的想传授经验的表达欲望(毕竟一直那么关心 IT),不过仔细一想别人可才没兴趣听我讲这些呢。
然后发现自己可能是那边打零工里工作最卖力的人,别人都在写作业而我连工单都看不完,接电话接到下班也不提前下线(于是超时),下了班无聊了还会回系统里回一两个工单(乃至被主管找)。问自己这只是一份工作,为什么别人能放下的事情自己放不下,为什么自己受益的事情却迟迟做不动;为什么买来的书总没有耐心去看,为什么琐碎的小细节自己却那么在意。
终于又快到了人生关头的时候,发现自己跟隔壁没什么「志向」的同龄人前景没什么分别。
一年又一年,似乎又到了一个(借口)总结过去、仰望星空的时候。而对我而言,还是先当心脚下再去望未来吧。
各位祝好,猪年快乐。
其实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关键是思考好方向,把必须要做的安排固定时间去做,剩余的时间就可以天马行空。只要认真去做了,就是收获。
phy还是这么积极向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