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析是个啥?
这是一个偶然想到的新栏目名字,确实想理解的话可以通过拆字来解释。这个词其实挺适合近几年的大趋势的,全球化似乎玩不下去了,更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心化的问题。引用一个我之前其实很不想引用的句式,“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时候未到。
声明:不是律师,本文跟法律有关的分析纯属瞎扯。
GDPR 是个啥?
各国的互联网用户这几年开始见到越来越多的网站问你要不要饼干(Cookies)、越来越多的应用文绉绉地要你同意隐私协议,这是为什么呢?隐私保护法律的跟进是一大原因,起点就在 2018 年,欧盟的 GDPR 开始实施了。
你会想问,为啥一个欧盟的法律搞得全世界都开始行动?的确,这部欧盟法案理论上只会保护欧盟用户。法案里面的用词是 natural persons、data subjects(这个概念似乎是指人),并没有对处理这些数据的组织的范围做规定。有人的理解是,只要互联网产品/服务对欧盟提供、适用欧盟法律,就需要合规。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是:欧盟居民。
对比一下将在 2020 年实施的美国加州版 GDPR——CCPA,对这些保护措施的适用范围就做了详细的规定:在加州盈利超过了一定标准的服务提供者,需要按法律对加州用户的数据负责。
这么说,还是跟我们非欧盟居民没什么关系,但互联网服务者们对 GDPR 就头大了。
GDPR 保护的具体数据范围写得特别模糊,一个“个人识别信息”的定义,连律师都很难说清某一样东西算不算(比如访问日志里的对方 IP 地址)。
GDPR 保护的权利也非常多,指定人员负责什么的我们不提,即便普通站长们都不会干“转移资料”、“卖大数据”之类的操作,涉及到最基本的一样就是“遗忘权”: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保存者删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存不就行了吗?但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三)项规定: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这么说起来,除非多主体、分散地域服务,否则这合规风险可真是不小。一种很简单的解决方案是,不对欧盟用户提供服务。
软件镜像站的困境
说到软件镜像站,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中转仓库。下单购买了一个软件,会从全世界各地的仓库发货,发给有需要的用户。那么,到底是哪个仓库发货呢?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以前这个问题可简单了。最粗暴的设计是随机分配,全球发货,反正又不是不能到。一种简单设计是,客户端上存好一个镜像站列表,全部测一遍速度,哪个快选哪个,根本不需要考虑客户在哪的地域问题。现在有了合规问题,要是还是靠测速选择甚至随机,镜像站除了主动屏蔽,对找上门来的欧洲用户毫无办法。
是真的吗?数据为证
你会想,真的会有欧洲用户千里迢迢跑到世界另一端来求资源吗?我之前也觉得数量应该很少,最多应该只有一些中国人怀旧罢了。直到中国的清华大学 TUNA 镜像站发布了网站访问日志,终于能拿数据说话了。
TUNA 的镜像站是中国 Top 2 的高校镜像站,镜像了多达 159 个资源、空间占用多达 75 TB。他们的访问日志数据量还是非常大的,我随机抽了一天的日志(20191120),解压后的原始数据累计起来都能有上 GB。
由于 TUNA 对日志做了 IP 模糊处理,我只能姑且相信这种情况下 MaxMind 的 GeoIP 解析结果不会差得太远。我会认为,IP 解析结果超过 14 个国家的情况,就属于是软件无意或主动地把欧洲用户请求导流到了 TUNA。
分析发现,这一天的日志里,欧洲的 IP 来源占全部请求的 0.86%(120,206/14,058,670)。我刚好也获取到了某一流大学的镜像站访问统计结果,欧洲 IP 的占比也在差不多 0.7% 的样子,所以这个结果应该还算对头。
通过将所有的数据导入到 Elastic Stack,可以看到各个项目招来欧洲用户的程度。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
Deepin
这是一款中国武汉公司开发的 Linux 发行版,国外也小有名气了。来自欧洲的客户端标识(User Agent)标记为 apt 或者 detector(官方的包管理器)的请求就有 3591 次,来自 2322 个 IP 地址,一个仅供参考的国家数是 37。
我特意装了下 Deepin 查看,官方自带的包管理器的仓库地址是 packages.deepin.com,在海外会被解析到 de-user.deepinid.deepin.com,的确不会出现往国内回流的情况。不大清楚访问 TUNA 的这些是什么情况。
那么,这台位于德国的服务器,会遵守欧盟法律吗?我又仔细看了看 Deepin 的隐私政策,似乎更多地在提他们的需要注册账户的服务的隐私情况,对于系统更新方面并没有提到太多,不过的确提到了他们需要遵守中国法律。
我几周前用中文向 Deepin 官网上标记的邮箱多次发信,询问他们关于高校镜像站被欧盟用户访问的意见,截止发稿前,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其它几个操作系统
出现在我视线里的操作系统还有 archlinux、manjaro 和 alpine。
来自欧洲的 archlinux 的 pacman(官方包管理器)客户端标识请求有 2121 个,503 个 IP,大概来自 29 个国家。他们的服务器位于德国,该 GDPR 的吧。
我安装了下 Archlinux,系统里默认的包仓库列表,是安装包发布时官方一个测速工具生成的,会根据官方服务器当时的测速结果排序,系统会按这个顺序访问。一旦网速爆表,国内服务器拍到列表顶上也不是不可能。
同样来自德国组织 Manjaro GmbH & Co. KG 的 manjaro 则更神奇,访问这个项目的请求绝大部分都没有客户端标识,3282 个欧洲请求,717 个 IP,大概来自 25 个国家。请求没有客户端标识这个是让我感到最迷惑的事情。
我又跑了跑 Manjaro,系统里的包仓库列表是安装时联网生成的,目前的算法是,从官网抓取能用的镜像列表,然后随机挑 5 个,再测速排序。那不管在世界哪里,都很容易抽到中国服务器了啊。
最后 alpine 也很神奇,访问这个项目的不少请求的客户端标识是 Wget,134 个欧洲请求,130 个 IP,大概 21 个国家。这个请求数量并不多,但国家之广阔就很迷。作为一个来自荷兰的项目,他们项目网站的隐私条款是这么写的:
We do not process personal data on this site. We do not collect cookies.
好吧,你们不处理个人数据,镜像站还是要处理的吧。看这个数据,我还是挺相信 alpine 不会把欧洲用户主动送给镜像站的吧。
几个开源仓库
remi、repoforge、elrepo 这几个属于分发软件的小市场,大部分专注维护 RedHat 系的软件。他们为啥会存在呢?因为有的软件官方不会包装成可以直接在某种系统上安装的安装包,有的可能也更新得不是很及时,小市场的编译效率有时候还挺高的。
这几个仓库的流量也不小,来自欧洲的分别有 1344、2269、2442 个请求,近千个 IP 地址、20 多个国家,覆盖范围还是不小的。这些仓库通常会自己维护一个镜像的列表,客户端下载软件的时候就从这个列表里找服务器,我也不清楚他们是怎么找服务器的,但看起来有点随机就是了。要说明的是 remi、elrepo 源站分别是法国、英国服务器。
OSMC
OSMC 对我来说是个还挺陌生的名字,直到我查了下,才知道这个操作系统包装了 Kodi 这个家庭媒体播放器,而 Kodi 的前身是 XBMC。噢,原来是这货。访问这个项目的来自欧洲的用户里,基本上都是访问 download.osmc.tv 然后被跳转访问 TUNA 的,请求有 4919 次,来自 3323 个 IP 地址,一个仅供参考的国家数是 34。
OSMC 的背后是一个英国实体 Sam Nazarko Trading Ltd。虽然英国脱欧这事还没完,但隔壁的这种大法规难道也不需要理睬了嘛。
videolan-ftp
VideoLAN 这个组织是 VLC 视频播放器的维护者。访问这个项目的来自欧洲的用户里,客户端标识基本上都是“Mozilla/4.0”,看起来是软件自动更新的样子,请求有 2677 次,来自 1422 个 IP 地址,一个仅供参考的国家数是 33。
VideoLAN organization 来自法国,同样我不是很理解为啥他们能发生这种事情。不过我下载了下 Windows 的 3.x 版本 VLC,完全没有看到“Mozilla/4.0”的请求,他们请求的也是自己在法国的服务器,那我猜可能是旧版本的请求或者是第三方的请求了?
crystaldiskinfo
OSDN 这个项目的访问次数也很有意思,不少欧洲请求是在下载 crystaldiskinfo 这个软件。客户端标识那边写的是“Mozilla/4.0”,看起来又是一个标识乱写的自动更新,请求 193 次,IP 140 个,大概来自 17 个国家。不过我下载了下 5.x 版本的 crystaldiskinfo,并没有什么自动更新的请求。我猜那就是第三方更新程序了?
OSDN 托管站和 crystaldiskinfo 这软件都来自日本,其实用户应该会意识到自己下载这款软件是跟欧盟关系不大了。但 crystaldiskinfo 的隐私条款真的很直接就是了:
Crystal Dew World does not collect your privacy information.
大家怎么看
这几天正好在 v2ex 论坛上,有人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来摘取网友的说法(如果需要撤下请务必联系我)。
Raymon111111 说:
欧盟隐私法太严格, 那边用户收益 /产出比不大的话就干脆直接关站了
这个法律最初意图打压 google 这种大企业, 最后适得其反, 因为小公司承担不起如此严格法律带来的成本
llvm98 说:
随手一查,主流做法是网站墙 GDPR 用户,而不是什么 ISP 墙网站。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8-05-25/blocking-500-million-users-is-easier-than-complying-with-gdpr如果你和欧盟那边没什么业务联系,我觉得你没必要担心这个
https://www.reddit.com/r/gdpr/comments/8k3op7/im_in_the_us_who_fines_me_and_what_if_i_dont_pay/但就算是有业务联系,罚款金额也是基于年盈利的,那么如果你没盈利的话……
https://www.gdpreu.org/compliance/fines-and-penalties/
我想插一句补充说明的是,我相信这个年盈利跟业务无关,只跟是哪个组织有关,所以如何界定盈利还是很迷的。惩罚大公司的角度,肯定是越多越好了。
imn1 说:
问题是不会有这样的罚单,GDPR 没有域外权限,开域外的罚单本身就违法啊
我这样说并不是我熟知 GDPR,是因为我认识一个洋人(在美),就有类似的业务
他开了一个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服务,但只是面向南美洲,而且服务实行也在南美,跟西班牙 /葡萄牙本土的人无关
他就没有鸟 GDPR,服务协议上就注明了只受当地法律(指南美的国家,不同国家协议不同)监管
他说就算他想也做不了,部分国家法律和 GDPR 一些条款是冲突的,细节我就没追问了
迷的法律和分区的互联网
一直以来,因为网速的问题,互联网会有地域的区分,但正由于互联网的通透,很多互联网用户跨区玩耍,只要和气生财,大家都会欣然接受。几十年前大家说的互联网地球村就是这么来的。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东西上了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问题就变得复杂了起来。各种音乐出了国就版权限制、Blogger 分域名屏蔽内容,都是分区的体现。但一直以来,这道硬墙只限于网站提供的内容,不至于涉及到普通访客。
GDPR 这一起来,割裂就明显了一些,迷的法律变成了一道软墙四处弥漫。有的国家说 IP 地址不算个人信息不用担心,但欧盟其他 20 多个国家可还没这样的判例呢。保守一点吧,就变成了美国组织的法务拒绝划唯被抗议;宽容一点吧,就怕有人拿着法律“当挡箭牌”。可能直到有一天,每一家全球服务都要强制分区,软墙之外只能恕不接待了吧。但是,又会有多少人在乎呢?
开源社区的那股自由的劲,跟 GDPR 比一比,看起来格格不入,我们何必要在乎你属于哪里、在不在欧盟。但仔细一看,GDPR “拒绝互联网数据霸权”,似乎跟去中心化又有点和谐。
那个理想的全球化互联网,看似在离开,实际上,或许只是比我们想得要复杂得多罢了。
附件:一张表格
folder | resource | count | country | IP | Entity |
deepin | 都是apt或detector | 3591 | 37 | 2322 | CN |
osmc | Referrer: download.osmc.tv | 4919 | 34 | 3323 | UK: Sam Nazarko Trading Ltd |
videolan-ftp | “Mozilla/4.0” | 2677 | 33 | 1422 | FR: VideoLAN organization |
remi | urlgrabber/3.10 yum/3.4.3 | 1344 | 32 | 705 | FR |
repoforge | */repodata/repomd.xml | 2269 | 31 | 1999 | Open |
archlinux | pacman UA | 2121 | 29 | 503 | Open: server in DE |
manjaro | 没有UA | 3282 | 25 | 717 | DE: Manjaro GmbH & Co. KG |
elrepo | 全是yum的UA | 2442 | 23 | 2001 | UK |
alpine | Wget | 134 | 21 | 130 | NL: https://alpinelinux.org/privacy-policy.html ??? |
osdn | /osdn/crystaldiskinfo/ - UA: “Mozilla/4.0” | 193 | 17 | 140 | JP: https://crystalmark.info/en/information/privacy-polic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