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的变化
今天凌晨前前后后打了 5 只蚊子(数字已更新),以至于现在毫无睡意,我也只得爬下床来享受宿舍里有桌子的最后时刻。
昨天有人发了搬到中关村校区的宿舍楼安排,一种艰苦奋斗的感觉油然而生。导员随后写了长文勉励大家说,宿舍舒不舒服是自己维护出来的,搬到中关村的过程正是某种意义的毕业礼。还是挺同意的。
虽然说,我挺不喜欢先享乐后吃苦的,但毕竟,这或许就是离开学校之后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残酷的事实。学校在中关村环境的确就那样,但至少不用为冷和热担心,提前体验下比北漂好一点的生活未尝不可。想一想,我也是在三环里有张床的人了啊。
前些日子看了点视频,算是理解了奋斗的人们的住宿地点的选择。住在市区里,贵,环境破,但是离工作地点近,不怕迟到之外也可以多休息一会;而住在市郊,性价比的确高一些,但交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外加上迟到的风险,是让人担不起的。
到了中关村,就像是多了一份担当,一份成人的担当吧。不接这个锅总是不行的。
良乡的单纯
而现在回想这两年在良乡的生活,颇有一份预备大学的感觉。虽说可以静心学习,但似乎缺了些来自现实社会的灯红酒绿,以及压力。这两者总是相辅相成着。
于是生活就变得单纯了一些。在这个校区,看着校道上走过的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突然发现萌弟子萌妹子还是挺多的。一不小心,上着公共课,又可以有意无意地结识其他专业的可爱的人们。我想这种体验在中关村是荡然无存了,匆匆忙忙经过的过路人再也很难跟你有交集,交往的人也变成了固定不变的,班里的、系里的、院里的。那种无意的偶遇,可信赖的关系,随着人潮,慢慢淡去。
这个学期认识了一个弟纸,在体育课上,一种萌憨的感觉。然后在某场英语竞赛居然被分配到了一间考场里,越看越熟。于是我拿着学号查了一下,软件工程的,在学生会给公众号群发排版和拍照,还挺学霸的。果然每天他都在图书馆学到闭馆。还有一些无意的故事我就按着不表了。
想想自己大一这个时候在做的事情,时不时在手机上刷知乎发呆,虽然的确也是长了些见识,然并卵,几门主课考得也不咋样,一直持续至今。(虽然当时我决定开始写博客 / 公众号群发来把发过的呆良性转化,但到现在感觉还是很无力。)有时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同一个时空里别人的生活,也是挺能震住自己的,平时差别在哪毕竟一比就看出来了。
一直有交际困难症的我到现在还是如此,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正常理由的勾搭方法 。而且要是我(是萌弟子)的话,如果发现有个人时不时就能碰到,有种特意的倾向,如果不是特别熟的人的话,即便那个人再萌,我只会认为那个人是个猥琐的存在。于是,勾搭失败。
唉,都要搬校区了我还是死心了好。或许偶尔来良乡的时候,看着人家课表来祭奠膜拜一下也好吧。再见,所有我在大学前两年偶遇到的你们。
选择,和未来
这几天终于成功被中国之声为了毕业季用的《不说再见》单曲循环了(虽然仔细一听这歌也并没有那么好啊)。离开良乡理工预备大学,走进中关南军工基地,或许我们这个专业叫中关南北漂园更好,虽然归属没变,心态一定得调整,跟进一所新学校没什么差别啊。
究竟遇到了什么心结呢?想了一会我终于知道是什么了。

一种不知道自己该吃什么的感觉,不知道自己未来方向的感觉。
其实仔细一想,未来或许就是一顿饭那么简单吧。这顿饭试了不好吃可以换别的,“好吃你就多吃点”,如此而已。
想想班里还是有很多有趣的存在的,唉知足吧。去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吧。
考四六级的师弟师妹,哦不,是学弟学妹,加油啦。良乡蚊子怎么这么多啊,我出去准备良乡 24h 的素材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