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 12 点,吃完午饭的我走进了学校信息中心的客服中心。正午的阳光透过落地窗从街头照进房间,显得有些慵懒。我找了个位置坐下,脱下外套,工服、工牌就位。

今天是我在客服中心上班的第三天,按计划还在培训的阶段。我跟第一次见的主管(老师)郭姐姐打了招呼,她就告诉我“今天有点难办,我去问问要怎么弄”。过了会她把她的主管带到了房间,说了下情况:下午这边只有我跟另外一位学生李斯,李斯老哥也没来几周,而我还在第一周培训。大主管问了问我培训的进度,接着问我:“你今天自己接电话感觉行吗?”我有点懵,就说“我试试吧”,两位主管接着就跟我说“有啥问题你让对方稍等,放下电话问我们谁都行,不用慌,大家都是提问题过来的”。

于是,我在我的工位坐下,登陆电话系统,打开工单界面,试了试耳机。两位主管还在谈笑风生的时候,我的第一个电话就毫无防备地打进来了。

电视报修

按下接听键,对着话筒,“信息支持中心,有什么可以帮您”这句套话终于第一次从我嘴里说了出来。对面的回答我却是万万没想到,说脉思公寓 105 自习室的电视打不开。

信息中心还管学校的电视系统的喔!脉思公寓又是什么鬼地方?这些意料之外的点真的让我懵了,只好让对方重复了下脉思公寓是哪几个字,又问了地址,上网一查,行吧好像这本科宿舍我只路过一次。对方还说这电视控制面板是亮的,然而屏幕是是黑的。我也没用过学校的电视,真的对控制面板完全没概念,只好请求支援了。

郭老师听了我的问题,说我们挺少遇到这种报修的,接着又进工单系统查了查,告诉我先确认下是不是真的是 105,因为系统里有一张 107 自习室的工单,负责的电教部门还没去修。如果的确是 105 的话就要单独开一张新工单了,然后告诉对方已经记录问题,我们会去修的,修复时间未知。我确认了一下,又要了对方邮箱,就提交工单了。

过了半个小时,又来了一个电话说 107 自习室的电视接不上 HDMI。你们怎么回事,怎么都同时用脉思的自习室的。工单自然要开,但是这几通电话让我非常迷惑,我也特别想知道他们维修效率如何。结果几小时后我扫了眼系统,居然结单了:

行吧,原因我也没想到

主页倒闭

接完这个修电视的电话,我决定听听隔壁李斯在忙些啥。其实客服的电话量并不大,加上轮流接电话,基本上半小时电话响一次这样吧。李斯接到了一个说学校一站式服务平台打不开的电话,他自己试了试也不行,我也试了试,服务器错误。过了会李斯又接了一通说学校主页打不开的电话,没说两句我电话也响了,果不其然,主页倒闭。

郭老师跟我们说了这种情况的套路,说我们已经知道了、正在修就行,然后开工单。我问了对方的邮箱,输进工单系统了,显示是科研院的老师。老师问:“现在有说网站什么时候恢复吗?因为我们办公室的同事都在问。”我答:“因为我们也是几分钟前才知道这个情况的,现在也给不出恢复时间,不过信息中心已经在处理了,我给您开一个工单,稍后会邮件告诉您恢复的进度。”于是结束。明明是客服,也要代表部门在“忙着抢修”,这感觉很神奇。

一两分钟之后,郭老师告诉我们说“看系统,网站的问题在处理了,是个 P1”。接着就解释了一下 P1 是啥意思。学校的 IT 部门应用了 ITIL 的事件管理标准,信息系统的事件(事故)按照影响范围和修复紧急情况有不同的优先级,P1 是影响全校或者多个群体用户的事件,比如骨干网断了、网站挂了之类的,P2 是影响单一群体用户的事件,P3 则是几个人的事件这样子。P1 显然就是让人最坐立不安的“事故”了。郭老师说,我们刚才开的关于这件事的电话工单,都会被交给“事故协调员”岗位的老师来处理,他们会适时用模板句式邮件告知客户相关的进展。

我们还期待着能接更多的(能简单粗暴处理的)电话,结果却一个都没有了。果然没过多久,网站就修好了。工单自然是老师给回复了,而信息中心的网站只留下一条短消息。

而我还记得到了两三点主管换班的时候,郭老师的吐槽:“我中午的时候饭也没吃,刚想去拿个咖啡,还没出房间就来了个 P1,忙完就这个点了。不说了吃饭去了。”

账户激活

一点钟,电话少了些,估计真的有些人在午休吧。到了两点,我的电话终于响了,这位说是想激活学校的访客账户,结果提示什么激活码错误。

跟对方要了邮箱,客服能做的就是把账号报给主管,主管才有权限查账户状态。只见郭老师迅速从 Mac 上切换出了几个命令行窗口,登陆之后,把我给的邮箱地址打进去,各种记录一目了然。就像这位老哥的账户,就直接能看到日志是什么时候发了激活邀请邮件,显示的状态也是正常。

我记了发送时间,回到电话上,跟客户确认了打开了正确的邮箱和邮件,然后带着他点开激活链接重新试一遍,结果就好了。听他意思好像是在激活的地方输信息的时候,把邮箱地址输成他另外一个邮箱了,就总是提示错误。虽然问题有点迷,不过问题解决了就好嘛。挺好。

蜜汁邮件

下一个电话则是一位女校友,她说自己的学校邮箱收到了一封奇怪的邮件,收件人的名字不是她,她在名册里也查不到,邮件内容则是要不要续订某杂志。她想知道自己邮箱是不是状态不大正常、已经被别人占用之类的。

作为自己域名的邮箱管理员,这种事我可是见多了,有可能纯粹只是垃圾邮件转发来转发去、或者对方搞错了而已,不过跟别人解释这个的话,真的也很难解释清楚。要了邮箱地址,我给了刚换班坐在我们客服席位边的秦老师,他流畅地在命令行里操作了一通之后告诉我,这账户挺正常的,她收到的是什么邮件啊?当时我也没听清楚,于是回电话又问了问,说完之后秦老师很干脆地“让她把邮件转发过来吧,可能是欺诈邮件”。

我跟客户解释了下,这个收件人的位置是可以随便写的,有可能是写错了,您的账户状态也正常,可以把邮件转发给我们,看看是不是欺诈邮件。电话之后,就到了在工单系统上建工单、再发一份邮件提示客户可以转发给我们邮箱的邮件的时候。花了十多分钟(纠结本色),终于完成。

刚看了眼这工单,看来客户听到说账户正常也放心了,直接就不理我们了,工单已经超时关闭了。不过好多客户遇到奇怪的邮件都会打电话来问问,这点还是挺好的风尚。

浏览器啊浏览器

做 IT 技术支持,一大常见问题就是浏览器兼容性。我们学校做得其实还行,不过难免学校会用到一些比较别扭的第三方平台,有一些比较别扭的设计,这也没办法。比如这个三点多打进来的电话,老师说在实验室培训网站打开了培训界面,然后就卡在那里加载不出来了。

作为电话客服,我们看不到对方的屏幕,更没办法一上来就 F12 看哪里加载失败(这个对用户太不友好了),只能靠猜。当然是先问用的什么浏览器了,老师说是 Firefox,因为网站上说建议 Firefox。这培训网站肯定没有用插件啥的,我还没权限登陆,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想的,告诉老师说可以试一下 Chrome 的隐身模式。老师愣了愣也就跟着照做了,隐身模式看来很多人都没用过。结果一通操作之后,居然好了。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工单里只能照单全收。

实际上我最近接的这些电话里,也只有这个破培训网站会有问题。其实还是挺现代的一个网站,但它设计不够清晰。用户左找右找终于进入培训了,这网站还弹出窗口,不被浏览器拦截才怪。界面上虽然有拦截窗口提示,但也不明显,还以为是什么通用的介绍文字,用户基本不会看。不过似乎大家都用 Chrome,我听到的好几个问题也都在强调“Safari 有问题别用,试试 Chrome 和 Firefox”,这市场占有率真的很有意思了。

业务比我想得多

还有不到半小时,就到四点下班了。最后几个电话,一个是要转维修服务,我就直接给转了。对的,我们信息中心是多家厂商电脑的授权维修,保修也没问题,真的是校内问题全包了。

而下班前的最后一个电话,说要跟进一个工单。我把编号输进去,写着“手机服务”,也是有点惊了。实际上信息中心只是负责代表学校跟运营商对接,给学校统一付费的手机办手续、开套餐、开国际漫游什么的。手机套餐我可真的不熟(只知道 200 一年这种),问了问秦老师,就直接让我转有关负责的老师了。

回到电话前让客户稍等,我按下了思科 IP 电话的会议按钮,把主管老师给我的办公电话输了进去。等了一会没人听,我只好挂断这一路电话,回到客户这边说他暂时不在,我会帮客户留一个记录,负责的老师看到了会回复她。这才结束了最后一通电话。(刚翻了翻工单,大概两天内打了三次电话,才顺利转接给办公桌前的负责老师。)

第一个四小时的收获

这个第一天真的是有点“爽到”,人均接听的话务量其实比平时稍稍会多一些。毕竟只有两三个学生在接电话,但总体来说电话并没有多到爆炸这样,全客服中心大概 8 分钟一个电话吧。而在平时,通常是五六个人在线,大家会轻松一些。

短短这点时间里,跟(学生)同事、主管老师相处得还是非常愉快的。而在业务上,感受了一下成熟的管理制度,各种幕后的基础设施支撑着全校的信息系统,使得客服支持非常到位,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业务线条。而且,真的能感受到“帮人”的快乐。

后面仔细想想,可能问老师还是问得太多了(老师也是有工单要处理的),有时候自己在工单系统里搜索一下还真的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所有的工作请求和交流都会通过工单进行,看之前的工单,也能大概了解到某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部分是怎样工作的,加上很多业务都有知识库,问题理解到位了,跟客户解释也更有信心。不过有些东西真的还是要用客服打圆场的方法跟客户沟通的。

之前培训的时候看到有几句,想顺便分享一个,思路还是跟自己之前干的活不大一样的。

  • 客户的满意,25% 来自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服务,剩下的 75% 来自满足客户的心理需要。
  • 事件发生后,应以尽快恢复服务为主,不要尝试获取并保留调试信息以耽搁时间。

说到底,还是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说话啊。

“信息中心客服的 4 小时”的4个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