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谈 - 导向标识,事与愿违

这是一个我很不愿意下的结论。

这一年特地研究了关于导向标识的事情,还无奈地策划了某学校三栋教学楼的活动导向标识系统(也就是没用上),也实践了两回。虽然谈不上专业,但也算是比一般人看得多吧。

最近在学校迎新的时候意外看到了很多车辆专用的宿舍导向牌,而这是往年没有的,不管怎么说要点个赞。导向标识这种,有至少比没有好。但它也有两个目标,或者说境界吧,一个是指得清楚,一个是设计优雅。有时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在交通指引方面,看了港澳台的中文经验以及国外的一些神奇的设计,你会觉得有一个舒服的导向系统真是极好的。不过前几个月遇到件事情,越想越憋屈。

八月份回学校弄活动,我想着反正也要彩印海报,索性就多印了一张大版面的指引,其中有一块标识长这个样子。

标明了活动和地点的指示牌

因为知道学校还有另一个活动,我特意把他们也扯上了。说起来也是有点多管闲事。

那天去拿了直立的小指示牌,把这张给贴上,自己看着别提多自豪(虽然我没想到学校还印了海报,清一色的红)。我还在调整这块牌的朝向,一位男校友,看起来也不像是粗人,就慢慢走到牌子前面(距离 1m 内)打起电话来。

“……你们到了吗?我在我们原来的大礼堂这个地方,我们今天这个活动会场在哪啊?怎么走?”

我看着这位参加校友活动的校友明明站在这块指示牌前面,问着这种问题,也是无奈了。人家在打电话似乎我也不能做什么表示,我也只好挪了挪牌子,就走开了。

经过这件事,我想起自己在北京地铁网站看过的一新闻稿,一位地铁员工说的话。

“(北京西站的)乘客80%以上都是外埠乘客,他们大多不熟悉设备,也没有意识去看导向标识,像刚才这样的问询一天下来要解答上万次,我们就像一名‘移动问询员’。”

才懂得,在中国,这是现实。

我一直以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给够导向标识,自己看着标识走,哪得逮着人就问路,哪得一大堆大爷大妈给你指路。然而,这只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罢了。

另一种解决方案,你也知道了,就是一大批的工作人员,或者很流行的,志愿者。在大陆,他们的出现一般是来维持秩序的,另一半,是用来提供指路服务的。

这里的两个方案,一个适合主办方人手不够,参与者会主动看字;另一个适合主办方啥都有,参与者也啥都有,就是不会看字。但都能解决问题,是吗。

我们这个国家,需要饭碗的工作人员有很多,服务各种活动的志愿者有的是,愿意跟别人凑热乎、是个人就能建立深层次友谊的情况很正常(比如迎新),于是,就这么做了。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粗糙的导向标识,和热情的人。

问题来了,我还是觉得导向标识值得好好做。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彩纸,花的钱远远没有(维护)设备的钱多,但也给人带来舒适感。我们跟十年前一样,依然很缺文化的充实和安宁。那,为什么不好好弄呢?

我坚持在自己参加组织的活动里弄这些纸片,其实也是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他人看导向标识的习惯。唉,也不知道培养成功了没。但愿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