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谈 - 导向标识,事与愿违

这是一个我很不愿意下的结论。

这一年特地研究了关于导向标识的事情,还无奈地策划了某学校三栋教学楼的活动导向标识系统(也就是没用上),也实践了两回。虽然谈不上专业,但也算是比一般人看得多吧。

最近在学校迎新的时候意外看到了很多车辆专用的宿舍导向牌,而这是往年没有的,不管怎么说要点个赞。导向标识这种,有至少比没有好。但它也有两个目标,或者说境界吧,一个是指得清楚,一个是设计优雅。有时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在交通指引方面,看了港澳台的中文经验以及国外的一些神奇的设计,你会觉得有一个舒服的导向系统真是极好的。不过前几个月遇到件事情,越想越憋屈。

八月份回学校弄活动,我想着反正也要彩印海报,索性就多印了一张大版面的指引,其中有一块标识长这个样子。

标明了活动和地点的指示牌

因为知道学校还有另一个活动,我特意把他们也扯上了。说起来也是有点多管闲事。

那天去拿了直立的小指示牌,把这张给贴上,自己看着别提多自豪(虽然我没想到学校还印了海报,清一色的红)。我还在调整这块牌的朝向,一位男校友,看起来也不像是粗人,就慢慢走到牌子前面(距离 1m 内)打起电话来。

“……你们到了吗?我在我们原来的大礼堂这个地方,我们今天这个活动会场在哪啊?怎么走?”

我看着这位参加校友活动的校友明明站在这块指示牌前面,问着这种问题,也是无奈了。人家在打电话似乎我也不能做什么表示,我也只好挪了挪牌子,就走开了。

经过这件事,我想起自己在北京地铁网站看过的一新闻稿,一位地铁员工说的话。

“(北京西站的)乘客80%以上都是外埠乘客,他们大多不熟悉设备,也没有意识去看导向标识,像刚才这样的问询一天下来要解答上万次,我们就像一名‘移动问询员’。”

才懂得,在中国,这是现实。

我一直以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给够导向标识,自己看着标识走,哪得逮着人就问路,哪得一大堆大爷大妈给你指路。然而,这只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罢了。

另一种解决方案,你也知道了,就是一大批的工作人员,或者很流行的,志愿者。在大陆,他们的出现一般是来维持秩序的,另一半,是用来提供指路服务的。

这里的两个方案,一个适合主办方人手不够,参与者会主动看字;另一个适合主办方啥都有,参与者也啥都有,就是不会看字。但都能解决问题,是吗。

我们这个国家,需要饭碗的工作人员有很多,服务各种活动的志愿者有的是,愿意跟别人凑热乎、是个人就能建立深层次友谊的情况很正常(比如迎新),于是,就这么做了。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粗糙的导向标识,和热情的人。

问题来了,我还是觉得导向标识值得好好做。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彩纸,花的钱远远没有(维护)设备的钱多,但也给人带来舒适感。我们跟十年前一样,依然很缺文化的充实和安宁。那,为什么不好好弄呢?

我坚持在自己参加组织的活动里弄这些纸片,其实也是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他人看导向标识的习惯。唉,也不知道培养成功了没。但愿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